成都商报新闻热线:86612222    成都商报刊号:CN51-0073

2019年11月25日 星期

了解都江堰,只了解了李冰的一半

李冰还在什邡修了个“小都江堰”

专家建议纳入世界文化遗产,与都江堰联合开发建设


  位于什邡洛水的洛口堰(今称“朱李火堰”) (什邡市供图)

  专家到什邡高景关实地查看洛口堰

  什邡市洛水大王庙里的李冰像

  来历

  在修建都江堰治理岷江水系后,李冰赴什邡治理沱江水系,通过高景关“导洛通山”水利工程,将沱江上游支流洛水分为内江和外江。李冰治水后期重点放在什邡,最后,累死并葬于什邡。

  修建

  用“火烧水击”法:在洪水到来前先用火烧高景关悬崖峭壁,把山岩烧裂开来,待洪水暴发,必然冲击山崖,山崖轰然崩裂,高景关被凿开。再修鱼嘴,即洛堋(石埂分水岭)。

  石埂分水岭将沱江上游支流洛水分为外江和内江。外江用以泄洪;内江用于灌溉,其中下段建有朱堰、李堰、火堰。

  功用

  战国时期,约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守李冰率众兴修都江堰水利工程。自此之后,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府之国由此而兴。

  关于李冰生平,资料很少,一是山西运城人,二是蜀人,三是不详。不过有一点很确定,他人生最重要的事情都发生在蜀地。李冰父子凿离堆,开堰建渠为天府之国带来的福泽,一直为世人所崇敬感激,二王庙自古香火鼎盛。

  如今,2000余年过去,这一水利工程仍发挥着重要作用。李冰也入选了首批四川历史文化名人10人名单。“了解都江堰,只了解了李冰的一半。”11月23日,在四川什邡·李冰学术研讨会上,有专家学者认为,天府之国不仅得益于都江堰,李冰在沱江水系兴修洛口堰(今称“朱李火堰”),也有重要贡献。

  A

  李冰治水

  两大水系治理

  造就“天府之国”

  说起都江堰,人们就会想起李冰。但很少有人知道,与都江堰几十公里之隔的四川德阳什邡市洛水镇,还有高景关“导洛通山”遗址工程、大王庙以及李冰陵园等与李冰有紧密联系的地方。李冰为什么会出现在什邡呢?

  成都平原有岷江水系和沱江水系两大水系。都江堰位于岷江之上。沱江上游有三大支流,分别为绵远河(绵水)、石亭江(洛水)、鸭子河(湔水)。三大支流中,尤其洛水水患频发,给农业生产和百姓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洛水,就流经什邡市洛水镇。

  距离都江堰数十公里外,还有一座著名的水利工程也是由李冰设计修建,这就是朱李火堰。

  朱李火堰位于什邡高景关。11月23日上午,四川数十名专家学者来到高景关,参观李冰在世修建的最后一座水利工程。远远望去,高景关绝壁千仞,与对面的云盖山左右对峙,形如一道雄关铁门,名叫“瀑口”。瀑口的山形地貌,酷似都江堰内江的宝瓶口,洛水进入瀑口直下,分别注入朱堰、李堰和火堰。

  “都江堰是用于岷江流域的治理,岷江之水抵达成都平原的中南部地区。所以,岷江治理好了,只解决了成都平原中南部的水患问题。成都平原中北部的水患主要是由沱江水系造成的。”原什邡市政协副主席郭辉图介绍,有相关水文资料记载,相差最悬殊时,洛水汛期流量是枯水期的180多倍。所以,李冰在完成都江堰工程之后,就来到什邡导洛通山。高景关本来是两山相连的。但李冰采用“火烧水击”的方法:在洪水到来前先用火烧高景关悬崖峭壁,把山岩烧裂开来,待洪水暴发,必然冲击山崖,山崖轰然崩裂,高景关被凿开。再修鱼嘴,即洛堋(石埂分水岭),东面为外江,主要功能是泄洪,西面为内江,主要功能是灌溉。又在内江上中下段修建朱堰、李堰、火堰。

  B

  专家建议

  可称为“小都江堰”

  纳入世界文化遗产

  西华大学副教授、四川省李冰研究会副秘书长李钊认为,李冰作为蜀郡守,对成都平原肯定是进行了一个全面的考察。在考察过程中发现成都平原是两大水系构成的,第一个水系是岷江及其支流,第二个是沱江及其支流。治理这两条水系应该是同时进行的,只不过后期治理重点是放在了什邡,最后累死在什邡。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赵殿增参观高景关后表示,可以把朱李火堰称为“小都江堰”。他认为,李冰治水始于都江堰,终于章(山)洛水。现在看来,如果只看都江堰,没有看章(山)洛水,就没有看清一个完整的李冰,也就没有看清整个都江堰。从这个角度说,这个章(山)洛水应当纳入世界文化遗产,甚至以后可以重新开发建设。

  “李冰治水,让蜀地成为一个新的有地方特色的经济文化区。再加上后来张仪筑城、文翁治蜀等事业的成功,使蜀地成为民族大融合的一个成功范例。”在赵殿增看来,除治水外,李冰对于古蜀文明的发展,乃至在中国文化发展中的地位都应得到充分肯定。

  鉴于李冰治理了岷江水系和沱江水系,有专家学者还在研讨会上提出,应将都江堰和朱李火堰联合起来进行开发建设,这将有利于李冰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朱李火堰”秘档

  ●古称洛口堰,位于四川什邡高景关

  ●系李冰为治理古蜀水患而修建的“导洛通山”水利工程的一部分,包括朱堰、李堰和火堰

  ●“朱李火堰” 位于洛水内江中下段,用于灌溉,与都江堰内江一起,造就天府之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盛景。

  延 / 伸 / 阅 / 读

  李冰是四川人? 无完整证据链证明其籍贯

  李冰是四川人,而且还可能是氐族部落的人?有学者对李冰的籍贯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西华大学副教授、四川省李冰研究会副秘书长李钊介绍,从现在的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尚未形成一个关于李冰籍贯问题的完整证据链。

  “李冰葬于什邡”的观点得到了学界的普遍认同,不过李冰的籍贯却一直是个谜,各方观点也不一样。

  “李冰的籍贯问题,目前学术界比较流行的有三种说法,第一种是山西运城人,第二种是蜀人,第三种是户籍不详。三种说法中,自清代以来,流传最广的,影响力最大的,就是蜀人说。”李钊介绍,20世纪比较有名的两位专家——蒙文通先生和任乃强先生都提出了一些观点来证明李冰是蜀人。

  什邡市博物馆馆长杨剑说,任乃强、王家祐等先生均认为李冰就是蜀本地人,因为李冰具有蜀人的宗教观念、文化特征,熟悉蜀郡的天文地理、水利交通、盐铁物产等,且葬于什邡 。其中,王家祐在《李冰导洛卒于什邡》一文中指出“李冰是生于斯,而又殉职于斯,所以归葬于章山,是符合当时习俗的”。

  “古人重乡土,死必归根埋骨于祖茔,蜀人有‘魂归天彭阙’的传说。《蜀王本纪》也提到李冰所说的‘魂归天彭阙’。”杨剑认为,李冰属蜀人。

  关于李冰是山西运城人的说法,主要依据是有人拿出了族谱。对此,什邡当地学者郭辉图认为,在梁时,“谱牒讹误”现象已经存在,现在的多数族谱起于宋,盛于明清。由于以上原因,李冰自然会被列为李氏先祖。

  郭辉图还从李冰的姓名提出了自己看法。他说,东汉许慎《说文·氏部》有载:“氏,巴蜀名山岸胁之旁箸欲落堕者曰氏。”而与“氏”最相似的字是“氐族”之“氐”。氐字的音义可能构成了“李”字的来源和初原状态。“冰” 的原型为“仌”(bing),就是理水、治水之意。因此,“氐仌”即“氐之理水人”,或曰“氐族水工”。

  什邡桂圆桥遗址的发现揭开了古蜀人的迁徙路线。根据目前的考古研究成果,学界普遍认为从九顶山上迁徙下来的古蜀人第一站到达的便是什邡。

  “‘李冰’的可能含义包括那个氐族的水工、来自龙门山氐部落的能工巧匠等等。”郭辉图说,他可能是蜀人的理性、理想、历史真实与虚构的多重集体叠加和记忆,而所有这些都指向一个方向--他来自龙门山脉前山地区。

  不过,李钊表示,目前为止,无论是文献记载还是考古发现,一个关于李冰籍贯问题的完整证据链尚未形成。

  赵殿增表示,不管李冰是哪里人,他都代表了一种先进文化,并具有高超的领导艺术。他成就了“天府之国”的千年基业,成为一个造福后世、受万代敬仰的伟人。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王明平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