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工程学院前身是创始于1983年10月的新余无线电培训班。1992年成立江西渝州电子工业学院,1997年列为江西省首批高等教育国家学历文凭考试试点院校,1998年更名为江西渝州电子工业专修学院。2001年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成立江西渝州科技职业学院,成为普通高职院校。2014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更名为江西工程学院。2018年增列为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学校创造了教育领域著名的“新余现象,江工效应”。
学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落实三全育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完善了董事会领导、党委政治核心和监督保障、校长负责、专家治学、民主管理的治理结构,健全了党团组织、学术机构、决策咨询机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学生代表大会制度以及各项规章制度。
学校占地面积 131.74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44.32 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56 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46万册,电子图书 135 万种。现有1个省级科技园,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市级重点实验室,25个实验中心,160个实验室,321个就业与实习基地,5个创业孵化基地,18个创业实践基地。
学校设有18个教学院(部),开设以工学为主,以电子信息技术为特色,涵盖经、管、文、艺、教等学科门类的33个本科专业、32个专科专业。拥有省级一流建设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精品课程7门。
学校全日制在校学生18008人,其中本科生8468人,专科生 9399人,其他学生141(留学生等)。有教职员工1201人,其中专任教师 783 人,外聘教师 222人,生师比为18.2︰1。专任教师中,有高级职称及以上教师 30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8.31 %;有硕士及以上学位 418 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 53.38 %。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共 30 人,享受国务院、省、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5 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 个,校级中青年骨干教师 20人,校级专业带头人(负责人)29人。
升本以来,出版专著、教材110余部;承担国家和省部级课题 151项;发表学术论文2000余篇,其中三大检索140 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和软件登记证547 项;获得省级以上教学和科研奖励542项。连续七年代表江西高校参展深圳高交会,2项产品获优秀产品奖,是江西省唯一的获奖单位。获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一般项目立项各1项,是江西省唯一的民办高校。获中央引导专项资金项目立项1项,江西省科技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立项3项。连续三届参加江西高校科技成果对接会,与企业签约金额1500余万元。
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教研学做一体化”办学特色和独特的赛事文化。学校是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实施单位和江西省人民政府“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双促机制的构建”项目试点单位。近五年参加国家和省级技能竞赛获奖2034项。参加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江西赛区大赛,2015年与南昌大学成绩并列全省第一名。参加全国数学建模大赛,2017年获全国本科组一等奖2项,与江西理工大学成绩并列全省第一名。连续24年参加江西省电子设计大赛,17次获得团体第一名。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和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与美国、英国、韩国、泰国、澳大利亚等国大学开展联合办学活动,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
近三年本科初次就业率为81.98%、80.62%、85.56%。建校以来,学校秉承“勤朴敏信”的校训,弘扬“自立自强、乐业乐群”的精神,为国家培养了应用型人才20万余人,涌现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李国平,福布斯全球富豪榜多次上榜人物、2017年江西首富孙清焕,全国劳动模范万亚勇等杰出校友。7位校友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学校先后获得全国民办非企业单位自律与诚信建设先进单位、江西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江西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江西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先进集体、江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优秀单位、江西省平安校园等荣誉称号。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等权威媒体报道了学校办学事迹。
展望未来,学校将立足新余,服务江西,辐射全国,坚持立德树人,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格局,为建成省内一流、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