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出名门之后、办学基础扎实
哈尔滨工程大学坐落于美丽的松花江畔——北国冰城哈尔滨市。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53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1970年,在“哈军工”原址,以海军工程系全建制及其他系(部)部分干部教师为基础,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197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82年,成为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1994年,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1996年,进入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2002年,教育部批准正式建立研究生院;2011年,成为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2017年,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2019年,成为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黑龙江省政府、哈尔滨市政府四方共建“双一流”高校。学校现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是我国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核能应用(简称“三海一核”)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学校基础设施完备,占地面积140.3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3.71万平方米。校园建筑中西合璧,飞檐碧瓦,气势恢宏。现设有17个专业学院(系、部);设有40多个科研机构以及150多个科研和教学实验室,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科技部“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1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级国家联合研究中心2个,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15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工程研究中心6个,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4个,国家级电工电子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工信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图书馆共有纸质藏书262.05万册。现有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2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32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9个,本科招生专业(类)2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个,“十三五”国防特色学科10个。
办学特色鲜明、学科专业领先
经过数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学校形成了“三海一核”领域主体学科特色鲜明、相关学科支撑配套、专业结构布局合理的特色学科专业体系。学科专业长期服务于国防现代化建设,在相关领域内代表国家技术发展水平。学校围绕船舶与海洋装备、海洋信息、船舶动力、先进核能与核安全4个优势特色学科群,重点建设“船舶与海洋工程”世界一流学科,支撑船海核领域国家战略和国防建设需求,进而引领学术前沿。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船舶与海洋工程获评A+、控制科学与工程获评A-,核科学与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均进入全国排名前20%。材料科学、工程学、化学、计算机科学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本科招生专业(类)24个,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
学校科研工作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和国防需求,不仅以国内第一艘实验潜艇、第一艘水翼艇、第一台舰载计算机、第一套条带测深仪等数十项填补国内空白的重大科研成果著称,而且还以双工型潜器、气垫船、梯度声速仪等成果摘取过世界第一的桂冠。学校在船海核领域保持着很强的技术储备,水下机器人、减振降噪、船舶减摇、船舶动力、组合导航、水声定位、水下探测、核动力仿真、大型船舶仿真验证评估、高性能舰船设计等技术居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地位,现已成为我国舰船科学技术基础和应用研究的主力军之一、海军先进技术装备研制的重点单位、我国发展海洋高技术的重要依托力量。
当前,学校是我国首座数值水池虚拟实验系统的联合牵头研制单位,是我国第七代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两万箱超大型集中装箱船、智能船舶核心设计研发单位,是“蛟龙号”7000米载人、深海勇士潜水器水下导航定位系统国产化的装备提供方,为我国首条三体搜救艇、万吨集装箱船、钻井平台等新船型开发及深海工程装备研发提供了全面的基础技术支撑。在国内首次完成5艘UUV水声组网。学校突破了水下无人系统多项关键技术,研制的第一型水下无人潜航器填补了海军装备空白。“十三五”以来,承担各类项目5700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余项,其中科技奖励110余项。牵头成立“深海工程与高技术船舶”协同创新中心和“核安全与仿真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通过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学校设有国家大学科技园,获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020年科技经费到款19.19亿元,人均科研经费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学校作为“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研发与应用(海洋石油981平台)”项目主要参研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学校获评 “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建设工程突出贡献奖”和“航母建设突出贡献奖”。
师资力量雄厚、精英人才摇篮
学校现有教授450人,副教授655人。教师中有“两院”院士8人,博士生导师65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6人,国家级各类高层次人才65人。学校重视教学,教授、副教授参与本科教学的比例近90%,高水平实验室等资源充沛,师资雄厚,教风严谨,学风端正,教学质量高。
学校以精英教育为目标,着力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打造一流的工程师、行业领军人才和科学家。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12万多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其中包括200多名共和国的将军、部长、省长、院士,2000多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的技术领军和高级管理人才。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首席专家中,我校毕业生占3/5左右,中国船舶工业系统的技术领军人才和高级技术干部中,我校毕业生占1/3左右,为蛟龙号、华龙一号、国产航母研发等国家重大科技创新任务、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