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目标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各级党政机关、政府部门、工会组织、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培养劳动与社会保障管理人才而设置的普通本科专业。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及统计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掌握劳动与社会保障领域的管理技术与方法,能从事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政策研究、人力资源及薪酬管理、社会保障事务办理等行政管理工作,并具有一定理论研究能力和实操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专业特色与专业综合改革情况
我校作为全国总工会直属的唯一一所普通高等学校,在劳动关系及相关劳动问题的研究和教学方面具有很高的影响力。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于2013年确定为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项目,该专业在专业建设上突出我校特色,强调协调劳动关系及相关劳动问题的特色定位,开设出劳动政策、国际劳工标准、薪酬管理、社会保障概论、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社会福利与社会救济、劳动争议处理实务、发展与就业等专业特色课和特色选修课,为学生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近年来,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确立了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在人才培养方案、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制定了一整套确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并且进行了有效的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师资队伍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现有专任教师9人,分别毕业于四川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国内知名高校和研究院所,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5人、讲师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6人。专业教师积极参与、主持国家级、省部级和学校级科研项目研究,近年来主持与参与课题总数多达百余项。出版教材和学术专著数十余本。多名教师的论文、著作和研究课题在科研成果评比中荣获全总、北京市和学校奖项达数十个,研究成果受到好评。
学科带头人简介
黄任民:教授、公共管理系主任、中国劳动学会理事、中国政策学会理事、中国工人历史与现状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讲授课程有劳动经济学、薪酬管理、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等,研究方向是劳动力市场与工资分配。主持2006年度全国总工会委托课题“经济转型中的农民工阶级属性研究”;参与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促进就业法研究”;主持2007年度校级科研课题“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研究”。主编、合著《薪酬制度与薪酬管理》、《分化与协调》、《乡镇社会论》、《工资集体协商代表工作指南》等著作。多次参与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全国总工会及学校等各级科研课题,在《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中国企业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高等教育战线》、《工人日报》、《中国党政干部论坛》等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学术论著分别获中国劳动法学研究会“《劳动法》十周年优秀科研成果论文三等奖”、中共中央直属机关“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周年征文奖”、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科研成果一等奖和三等奖等,多篇论文被报刊转载或收入学术论文集。
课程设置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共开设课程近60门,课程体系包括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实验课和综合实验课。主要专业课程有:管理学原理、劳动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社会保障概论、保险学、社会保险学、社会学、人口经济学、社会福利与社会救济、薪酬管理、国际劳工标准、劳动争议处理实务、社会保险实验、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行政管理学、社会保障国际比较、政治学原理、福利国家经济学、劳动关系学等。其中专业核心课程为劳动经济学、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概论、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公共财政学。
就业领域、岗位设置及就业状况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培养的学生适合在各级政府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各级工会组织、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中高等教育单位与科研机构以及社区中专门从事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自2007年有第一届毕业生以来,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就有良好的就业状况,并且就业质量较好。近几年毕业生就业质量进一步提升,考研、出国深造、考取公务员或在大中型企业就业的学生的比例不断提高。社会保障事业是当下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中国需要大力发展及建设的伟大事业,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在社会保障及其相关领域将会有美好的就业前景。
往届优秀毕业生简介
巫丹,2016届优秀毕业生。在校期间发展为中共预备党员、曾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校级奖学金和校级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现在英国约克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彭昊,2016届优秀毕业生。在校期间曾获得学校优秀学生干部、校级奖学金、全总奖学金等荣誉称号,现在北京市海淀区社会保障中心工作。
王德永,2016届优秀毕业生。在校期间发展为中共预备党员、曾获得学校优秀学生干部、校级三好学生和校级奖学金等荣誉称号,现在首都经贸大学攻读硕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