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服务热线 4000-400-005
高三家长微信群
|
小程序
|
关注我们
登录/注册
请选择高考地区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海南
河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宁夏
青海
陕西
山东
上海
山西
四川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
院校对比

河北农业大学

收藏

普通本科丨农林类丨公办

官方电话: 0312-7528888,0312-7521540

官方网址:http://www.hebau.edu.cn/ http://zhaosheng.hebau.edu.cn/

立志愿官方咨询群: 加入家长交流互助群

【农大好故事60期】学生培养在田野 成果产出在大地

时间: 2018-03-12 来源: 教育部 浏览量: 6789 收藏

——记我校“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作物学教师团队

国家教学名师马峙英教授

这支教师团队曾获“国家优秀教学团队”,有2位国家教学名师,1位全国优秀教师,4位河北省教学名师,1位河北省模范教师,2位河北省优秀教师……

这支教师团队以德修身、德以养学、以学立教,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奉献意识和家国情怀。

这支教师团队是“太行山道路”的践行者,“艰苦奋斗、甘于奉献、求真务实、爱国为民”的太行山精神是他们永远的底色。

这个“团队”,就是首批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河北农业大学作物学教师团队。

走近作物学教师团队

马峙英、李存东、陈景堂、李雁鸣、张立峰等团队主要成员的周围凝聚着一批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这个教学团队在农大被公认是一支惜时如金、无私奉献、朝气蓬勃、勇于担当的集体,2010年教育部授予这支教学团队“国家优秀教学团队”称号。团队建设方面始终坚持团结协作、典型示范、持续发展的理念,长期坚持“传帮带”,使团队的优秀品质不断传承。

团队带头人马峙英教授是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获得者、国务院特贴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河北省巨人计划领军人才。在他带领下,团队建设成绩斐然。培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国家教学名师2人,河北省教学名师4人,省“百人计划”人才1人,省管优秀专家7人,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5人,河北省百名创新型人才工程2人,河北省青年优秀拔尖人才2人;国家和河北省小麦、玉米、棉花、花生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站长)12人,国家、省作物生产专家指导组组长、成员6人,国家、省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11人,建成河北省巨人计划创新团队和河北省高端人才创新团队各1个。

特色教学,培养创新型农业人才

“以课堂为基础、以现场示范为验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全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用科研反哺教学,让同学们到田间地头实践体验,这些是团队教学的特色。”团队带头人马峙英教授介绍道。“经常带着学生到试验田上课,比如玉米授粉时,我们会手把手教同学取下套在雄穗、雌穗上的隔离纸袋,将花粉均匀洒在雌穗花丝上……”团队主要成员陈景堂教授说。团队成员努力在实践育人、科研育人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品质和行为习惯,促进学生成才。

在实践教学时,团队通过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达到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完美结合,整合各类实践资源,强化项目带动,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拓展实践平台,教育引导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实践能力、树立家国情怀。

科研反哺教学,把前沿的农业科研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才能培养出创新型农业人才。近年来团队重要科研立项97项,依托着这些科研项目,团队吸收本学科最新科研成果,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把解决实际问题与学生成长成才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以团队成员主持参与的“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为例,每年都有大量的本科实习生、研究生等常驻海河平原一线研究现场,在实际操作中和老师们一起播种、收获、考种、整种、制定计划,结合专业研究成果,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方案。同学们在科研之余,还为农民普及农业科技小常识、协助农业生产工作等。该项目组先后培养研究生102名,发表论文249篇。团队培养的毕业生中一大批已经在国内的农业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包括国内著名研究院所的科技工作者、农业企业经理人等人才。

潜心研究,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科研从来不是守在象牙塔内,而是扎根在大地上。农业科研的条件一直都是艰苦的,但团队成员以对科研工作的热爱与执着,顽强地在这个领域摸爬滚打着。

响应国家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需求,顺应作物学科未来发展趋势,以解决国家粮食安全问题为使命,团队成员扎根田野、默默耕耘,在农作物育种及栽培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产生了突出的社会经济效益。团队在马峙英等团队骨干成员的带领下,积极承担国家和地方科研项目,在开展小麦、玉米、棉花等主要农作物高产、优质、抗逆育种基础、优良新品种的选育等方面取得了大量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

团队积极搭建平台,建成作物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玉米改良中心河北分中心等省部级科研教学平台11个,五年争取到国家和省部级以上课题110项,争取到科研经费1.3亿元。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审定小麦、玉米、棉花、大豆、花生等农作物新品种19个,发表科研论文400余篇(SCI收录10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发表在Nature Genetics和Nature Biotechnology刊物上的两篇论文,为2015年全球高影响力论文,进入农业科学ESI全球前1%,其中,陆地棉测序论文是全球热点论文。

服务社会,为“三农”提供技术支撑

“搞农业的教授除了要做好自己的科研和教学之外,还要义不容辞地作社会工作的志愿者,把技术和成果向社会推广,为‘三农’服务。” 团队主要成员李存东教授道出了团队成员们的共同心声。所以,知行统一、服务“三农”是这支团队多年来的矢志追求。

团队主持的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已持续开展了十四年,集成了丰产、高效、节水栽培技术体系,为河北省粮食生产节本增效作出了巨大贡献。该技术在黄淮海76个县推广应用,增产小麦、玉米506万吨,增加经济效益101亿元。

在棉花生长季节,团队成员跑遍了河北省乃至北方棉区,深入田间了解棉花生产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举办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班,泥一身汗一把地与棉农打成一片。而随时接受电话咨询,更是棉花生长季节的家常便饭。

多年来,团队成员们凭着“扑下身子走进田间地头,放下架子走近千家万户”这种接地气的劲头,有力支撑了团队的科研项目,同时在为农民服务中解决了“打通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艰苦奋斗,甘于奉献,求真务实,爱国为民”的太行山精神。

团队还在高寒坝上地区首次成功突破了大白菜、白萝卜、圆白菜、食用菌等生产技术。“一亩园,十亩田”的经济效益使错季蔬菜在坝上及内蒙临近地区迅速推广。如今,在坝上及晋、蒙长城沿线地区得到广泛应用,年净增纯效益1.36亿元,仅河北坝上地区错季蔬菜面积就达60余万亩,占区域耕地面积的4.7%,产品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并远销泰国、新加坡等地。仅此一项收入就占了当地农民总收入的近33%,一举成为坝上高寒半干旱区新兴的农村经济支柱性产业。

国家教学名师李存东教授

河北省教学名师陈景堂教授

河北省模范教师李雁鸣教授

河北省省长特别奖获得者张立峰教授

作者:宣传部 人事处 编辑:宣传部 杨晓丽

分数相近院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