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全国优秀教师朱彦鹏:既然为人师表,就要率先垂范_兰州理工大学本科招生网
朱彦鹏的办公室,堆满了与土木工程专业相关的中外书籍
朱彦鹏与土木工程学院获奖教师留影
朱彦鹏给叶帅华指导锚索的设计
朱彦鹏指导叶帅华进行实验
朱彦鹏重点实验室检查学生科研项目
朱彦鹏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
朱彦鹏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
朱彦鹏通过对讲机与实验室振动台区域的学生对话
朱彦鹏查看导入地震波后房屋的受损情况
朱彦鹏正在查看房屋受损情况
“作为一名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还要对学生有引领作用,要通过自己的所作所为、言行举止影响他们……我认为这就是师者的作用,既然为人师表,就要率先垂范。”
9月10日,记者见到西部土木工程防灾减灾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甘肃省土木工程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主任、兰州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朱彦鹏时,他刚刚参加完兰州理工大学庆祝第35个教师节暨优秀教师表彰大会,手捧鲜花和奖牌的朱彦鹏,一边匆匆地走向实验室,一边和既是土木工程学院老师,又是自己学生的叶帅华谈论着预应力锚索实验的实施进度。
9月9日,教育部发布《关于2019年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模范教师和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的表彰决定》,朱彦鹏教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朱彦鹏所在的土木工程学院也入选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走进土木工程学院,师生们各个喜气洋洋,都沉浸在节日的喜庆氛围和喜获佳绩的喜悦当中。
今年59岁的朱彦鹏,是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一层次人选,甘肃省优秀共产党员,甘肃省教学名师,甘肃省师德标兵,甘肃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从黄土高原到土木工程专业,痴心一片终不悔
1978年,朱彦鹏考取了甘肃工业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朱彦鹏特别兴奋。
“当时宁县全县只有4人考上了大学本科,作为一个世代居住窑洞的农村娃娃,能上大学真的不容易。”朱彦鹏回忆,当时村里没有一个人知道工业与民用建筑这个专业是干什么的,化学老师告诉他是盖房子的,村里经常在外闯荡的人告诉他是搬砖头的……
年仅18岁的朱彦鹏有些沮丧。“从小到大我都住在窑洞里,最多就见过个平房,心里对高楼大厦真的没有什么概念,当时就寻思着,这下完了,盖房子有啥可学的。”
但是学还是得上,朱彦鹏背起行囊,坐班车辗转来到兰州。
入学教育课上,老师讲到盖房子不仅要算所用的材料,还要算地震作用下的力。“当时老师的手里拿着一根弹簧,弹簧下边挂一个锤子,手动的时候锤子是不动的,老师告诉我们,你们所做的就是要设计这样的房子,地震的时候房子是不动的。”老师的话让朱彦鹏对土木工程专业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本科毕业后,朱彦鹏又考取了硕士研究生。“当时我们班考硕士的只有两个人,我是学校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联合培养的研究生。”
通过本科、硕士研究生系统的学习,朱彦鹏知道了土木工程专业更多的奥秘。参加工作以后,他又开始探索新的领域,不断尝试新的研究,再把研究转化成学科专著。
土木工程学院“科研第一人”,开拓创新 敢为人先
1984年,朱彦鹏研究生毕业留校参加工作。当时,土木工程学院没有人做科研,也不知道如何做科研。
“我上研究生的时候,在该领域国内顶级期刊《土木工程学报》上发了一篇文章,这是当时该校土木工程系有史以来发表过的最高级别论文,这篇文章的发表,让我对搞科研有了信心。”
从那以后,朱彦鹏便开始带着年轻老师做一些工程上的项目,为当时的建筑行业解决了不少难题。随着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承接的项目也越来越多,土木工程学院的师生也就有了信心。后来又开始做理论研究,这为兰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科领域培养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6年,甘肃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科拿到了第一个硕士点,但是到了1996年,这个学科只剩下4个副教授,连一个教授都没有,差点把硕士点给撤了。”
就在这个时候,朱彦鹏担任了土木工程学院的院长。“我接手学院以后,就以科学研究为抓手,在做科研的同时把教学也就搞上去了。”
担任院长期间,朱彦鹏又在科研领域、教学领域寻求新的突破,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
“以前我们培养的学生科目比较偏,主要在建筑上,而交通、公路、铁路、机场等领域基本上没有我们的学生。2000年我们开始补短板,引进交通相关的师资队伍,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开始参与高速公路的研究项目、参与防灾减灾的研究项目,并开展了地质灾害防治、滑坡泥石流防治等领域的研究。”朱彦鹏说道。
随后几年间,西部土木工程防灾减灾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甘肃省土木工程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相继在学院挂牌并通过验收,使学院达到了培养人才的标准和需求。
围绕土木工程防灾减灾,朱彦鹏负责的“结构设计课程”教学团队2010年入选国家级教学团队。2017年,朱彦鹏组建的“西北恶劣环境下土木工程防灾减灾研究”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通过结题验收,评估验收成绩优秀,并获得教育部滚动支持。20多年来,这个团队薪火相传、砥砺奋进,先后成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国家级教学团队和甘肃省创新研究群体,2017年12月20日又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35年坚守一线,立德树人献身教育
从教35年来,朱彦鹏坚持爱与教育统一,博爱、尊重、信任每一个学生。他带领团队,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团队建设、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开展探索研究,开创了西部地方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培育了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积累了一系列高水平教学资源。
朱彦鹏一直坚持为本科生授课,为每位青年教师谋划教学科研发展方向,他不但注重教学梯队的学术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培养,而且给青年教师不断进行进取心、公益心教育,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倡导以德为先,树立为国家培养人才的思想意识,使本学科梯队的骨干教师都成长为具有良好职业操守和严谨的学术道德的业务骨干,并形成了关爱学生的良好风尚,在学生中获得广泛好评。
朱彦鹏经常给自己学生说的一句话就是:“你的梦是要做的,做了梦就要努力,梦里的目标也是可以实现的。”朱彦鹏先后指导硕士毕业研究生166名,博士研究生21名。如今,土木工程学院的学科骨干,大多都是他曾经带过的学生。
参加工作以来,朱彦鹏一直从事土木工程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100余项科研课题。在黄土边坡支挡结构的分析与设计、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和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方面取得了国内外同行专家公认的一批研究成果。五项成果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五项成果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各类学术论文360余篇,其中160余篇被SCI、EI检索,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著有《柔性支挡结构静动力稳定性分析》等专著四本。主编《特种结构》、《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等教材十二部,两部被列为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教材。获甘肃省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主持的《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混凝土与砌体结构设计》课程获得甘肃省精品课程和甘肃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与土木工程结缘41载,知行统一 甘于奉献
经过长期探索研究和积累,朱彦鹏和他的科研团队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湿陷性黄土工程与灾害防治、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研究方向。5·12汶川地震发生后,朱彦鹏作为省抗震救灾专家成员,带领教师到陇南、天水和定西灾区,组织抗震讲座15场,并鉴定中小学校舍和部队营房安全,为灾区多所中小学校舍和部队营房进行安全加固,为陇南所有中小学建设了安全等级数据库,保证了甘肃省灾区中小学校舍和部队营房的安全,2008年被授予甘肃省“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
30多年来,朱彦鹏主动投入国家和甘肃省工程建设主战场,从上世纪90年代开辟西部地区建筑深基坑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西部深基坑支护稳定性分析方法,解决了西北深基坑事故频发问题,减少深基坑事故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出色的工作得到国内同行认可,2012年开始成为中国建筑学会深基坑支护委员会副主任。
多年来,他以解决国家地方土木工程建设的重大需求为目标,解决了低丘缓坡造地、兰州地铁、陇南成州高填方机场、兰州黄河铁桥顶升加固等诸多工程和学科问题,编写了甘肃省《低丘缓坡未利用地造地开发技术规程》《兰州地铁深基坑支护与降水方法》《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标准》等地方标准以及《高填方工程地基变形和边坡稳定性分析》等专著。
朱彦鹏说:“今后我要做的是把研究的东西留下来,让这些理论转化成对社会有用的生产力,不要让后人再做重复研究。这也就算我这辈子没白学、没白干。”
“痴心一片终不悔,只为桃李竞相开”。从1978年考入甘肃工业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至今,朱彦鹏与土木工程结缘整整41年。在兰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4楼东边一间不大的办公室里,堆满了与土木工程专业相关的各种中外书籍,他甚至被这些书籍挤得没有可以坐的地方,“这种感觉让我非常踏实,伸手就能找到自己想要的资料。”朱彦鹏教书育人的信仰,在岁月见证的同时,也在这书海中得到了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