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大学本科招生信息网学校召开科研工作大会 重奖先进个人和集体
新闻网讯(记者 晏亮 李胜杰/文 徐健剑/摄)4月13日,长江大学2018年度科研工作暨表彰大会在12教405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学校出资1600万元表彰奖励2017年度在科研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荣获重大奖项的先进个人和集体。
2017年,我校科研工作全线飘红。校长助理、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院长许晓宏的年度科研工作报告向大家展示了一组数据:获批国家自科基金55项,同比增长10%;获批国家社科基金7项,同比增长600%;获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6项,同比增长100%;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位列2017年度全国高校获奖榜第56位;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21项;三大检索等系统收录论文总数598篇,同比增长28.9%。其中SCI检索论文比上年增加129篇,同比增长60%,新增5篇SSCI和首篇A&HCI检索论文;科研经费到账共计2.42亿元,同比增长12%,其中横向科研经费以1.52亿元位列2017年度中国高校企业科研经费排行榜第57位;获专利授权242项,其中发明专利110项,同比增长36%……其中,楼一珊教授所带领的科研团队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李承道教授的论文作为封面文章在《Nature》上发表,这是长江大学作为作者单位首次出现在顶级期刊上;李家宝教授的论文发表在《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被A&HCI检索系统收录,这是我校首篇A&HCI检索论文。
许晓宏总结了我校2017年科研工作的主要工作措施及成效,分析了存在的短板与不足,并对2018年科研重点工作作了部署。2018年,学校通过政策的制定与完善,创新机制、整合资源、凝练方向,强化学科交叉融合,集中优势资源,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拓宽科研项目渠道,力争保持科研经费规模稳定在2.5亿元以上,获批国家科学基金70项以上,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25项以上,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20项以上,发表检索论文700篇以上,大幅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重大影响力,强力助推学校双一流建设。
副校长张玉清宣读学校表彰文件。生命科学学院等5个学院获得2017年度“国家科学基金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地球科学学院等3个学院获得“科研经费总量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文学院等3个学院被评为“科研经费增幅先进集体”;医学部等单位被评为“高级别论文先进集体”;授予湖北省黄鳝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高级别科研平台建设先进集体”荣誉称号。“高级别科研项目立项贡献奖”、“高级别论文贡献奖”、“知识产权贡献奖”、“成果获奖贡献奖”、“学术专著贡献奖”、“科研经费贡献奖”、“社会服务贡献奖”等奖项的获得者分别上台领奖。今年学校出资1600万元对科研成就进行奖励,是长江大学成立以来奖励额度最大的一年。
学校领导为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颁奖。
成绩的取得绝不是偶然。会上,地球科学学院院长何幼斌、外国语学院王峰博士、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王昌军分别代表获奖集体和个人发言。科研工作年度考核全校第一的地球科学学院有哪些“法宝”?何幼斌分享了该院做好科研工作的7点做法和体会。如何将自己锻炼成复合型跨学科的人才,王峰博士介绍了自己的科研成长“秘籍”。 王昌军教授则讲述了自己30年来科研成果转化之路的艰辛与坎坷、经验与办法、收获与感恩,并代表公司捐赠200万元支持学校的建设发展。
“科研工作对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重大影响力做出了重要贡献。”校长谢红星围绕科技创新这一主题,作题为《推动科技创新创建一流大学》的讲话。谢红星说,只有不断创新,科学研究才能取得高度。技术的进步、市场的推动和科研工作者的兴趣和追求带动了科技创新。作为大学,更是要唤起科研工作者对科学和学术的热爱。长江大学的科技创新如何体现?谢红星用了“顶天立地”这个词。“顶天”就是要按照学术的前沿去做思考,要有敏锐的眼光和协作精神,立足于构建大平台、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的谋划;“立地”就是要服务于行业、服务于经济,要把科学研究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去。他希望我校的科研工作者根据“双一流”发展战略布局来提升学校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促进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的良性互动,通过科学研究来放大我们的品牌,夯实学科的基础,同时正确处理好科学研究与教学的关系,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注重教书育人,要把科学研究的成果及时应用到教学中去。
“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谢红星号召大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快推动学校“双一流”建设,为推动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建设做出长大贡献。
校领导朱业宏、谢红星、蒋光忠、张玉清、李家宝、郭海敏、周从标、张大平、周思柱、刘荣华、许晓宏出席会议。各学院(部)院长、分管科研副院长、科研秘书、校级以上科研机构负责人、受表彰先进个人和教师代表,机关及直(附)属单位、独立学院主要负责人参会。武汉校区和各学院设视频分会场。大会由副校长周思柱主持。
(编辑 胡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