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功能语言学融合、创新与发展研讨会举行
5月17日至19日,第七届功能语言学融合、创新与发展研讨会在西安外国语大学雁塔校区召开。此次研讨会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主办,西安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研究院、《外语教学》暨《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编辑部以及西藏民族大学外语学院联合承办。本次研讨会共包含17场主旨报告和17个平行论坛,来自国内80余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近300名专家学者齐聚古城,共襄学术盛宴。
研讨会开幕式由徐玉臣教授主持。西安外国语大学副校长王启龙教授、西藏民族大学副校长任晓伟教授、北外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何伟教授、西安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研究院院长黄立波教授分别致辞。
在主旨发言环节,西安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姜亚军教授在简要回顾近年学术语篇研究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我国英语专业学位论文的规则与标准、语篇特征、跨文化性及学术性,并对英语学位论文教学和指导提出建议。湖南大学刘正光教授基于物理学中时间和空间的概念,详尽论述了认知语法体系中时间性与情态的相互关系。清华大学封宗信教授探讨了韩礼德和乔姆斯基共同的符号学理论视野和对经典语用学理论的参照,深入剖析了功能语言学与生成语言学对当代语用学理论的深入影响。南京大学陈新仁教授从具体语句表达方式切入,从功能语言学视角和语用学理论视角展开了访谈语境下名人形象自塑话语的元语用研究。华东师范大学杨延宁教授对语篇研究路径进行了规划和整合,全面阐述了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全要素语篇研究模式。曲阜师范大学秦洪武教授梳理了大语言模型“语义能力”的表征方式,细致探讨了语义能力赋能语言研究的进路及应用场景。北京外国语大学何伟教授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对现代汉语独语句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了独语句作为非基本小句的语义和句法特点。深圳大学彭宣维教授和刘涵博士以《儒林外史·楔子》主题词“王冕”为例,深刻阐述了句法功能及其特征在语篇过程中的概率表现和生成机制。中山大学王勇教授从语法、认知、意义等核心概念出发,深入探究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认知观和意义观,认为其是辩证法和进化论的语言观的体现,对当下话语实践具有启示意义。
北京外国语大学王文斌教授对英语和汉语中偏正复句的结构进行了对比,详细描述了英汉偏正复句存在的多种差异,并进一步分析了这些差异存在的原因。北京师范大学苗兴伟教授讲解了概括名词的视角化功能,并对其三个主要体现进行了深入探讨。中山大学常晨光教授论证了词汇的评价意义和取向与语境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并对不同层级的语境对评价意义产生的影响展开了细致分析。北京师范大学于晖教授关注到生态素养培育在高校外语教学领域的重要性,并对生态素养视域下外语教学路径构建进行了详细阐述。南京师范大学张辉教授从语言符号系统表现出的相对封闭性特点出发,从多方面论证了其封闭性是造成语言漠视生态的主要原因之一。上海交通大学王振华教授将语言看作社会符号,通过实例分析,具体讨论了人在使用语言时因语言伦理产生的社会意义以及二者合体的调解功能。东北师范大学曲英梅教授基于认知语法和系统功能语法相关理念,以名词化语法隐喻为例,从功能认知融合视角进行了深入阐释。西南大学文旭教授对构造式的创造性与新颖性,以及它们在语言创造性和人类认知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
17个平行论坛主要围绕“功能语言学理论与实践”“功能语言学与语料库语言学”“功能语言学与形式语言学”“功能语言学与汉语研究”“功能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功能语言学与生态语言学”“功能语言学与新技术”“功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功能语言学与语言类型学”“功能语言学与语用学”等议题展示学术成果,点评专家和与会者就相关内容展开热烈讨论,学术交流富有成效。
研讨会始终洋溢着浓郁活泼的学术气氛,参会代表和专家们济济一堂、深入交流,共同探究新时代背景下语言学科的创新与发展。徐玉臣在闭幕式上指出,本次研讨会将助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进一步发展,对深度挖掘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价值与适用潜力,并促进功能语言学与生态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语用学、语料库语言学等相关研究领域的碰撞与交流起到积极作用。
本次研讨会得到新华社、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日报、中央电视台国际在线、陕西日报、西安晚报等主流媒体的关注、宣传与报道,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