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淡描青花人物纹笔海
这件淡描青花人物纹笔海,高14.5厘米,口径18厘米,腹径18厘米,底径18厘米,呈圆柱筒形,内外壁均施釉,底为细砂底,底部中心微凹,有釉。 笔海是文房用具中的一种,其功用与笔筒相近,为插放毛笔之用。但其直径比一般笔筒粗很多,体量大很多,故名为“笔海”。这种矮而粗的笔海,所插放的可能是笔杆短而粗的抓笔之类,也可插放画纸或小画轴等。 这件笔海外壁一周以淡描青花的形式绘一组人物故事纹,全图总共绘画有六个人物。画面正中圈椅上端坐者应是一位君王,左右两侧分立头戴官帽、手执朝笏板的文臣两人(图1)。前方是一位疾驰赶来的武官,头戴盔帽,身着铠甲,手持朝笏板,看似有紧急要事,前来禀报(图2)。上述四人都绘有浓黑的长须,面部表情描绘细致而各不相同,虽是静态画面,却给观者以动态的感受。再看君王座位后面,侍立着一位手持云帚、白面无须的宦官,正召呼着身后的小宦官,小宦官双手捧来君王的朝服,躬腰疾步,似很紧急的样子,两位宦官的刻画也很生动形象,体现了创作者很好的绘画功底。另外,场景中还绘有大案几,案几上摆放着书籍和香熏,案侧放置有两个鼓凳。又画回廊一道贯穿画面始终,在回廊的外边和尽头饰假山、怪石、蕉叶和修竹几株作为衬景,使整个画面更加紧凑。整体观之,这些人物服饰似为明代人的装束,所绘内容可能是一个历史题材的戏曲故事,可惜笔者阅历有限,不知是何剧目,在这里也想请教研究戏曲的专家指点。 下面再说说“淡描青花”,顾名思义,就是以比较浅淡的钴料在瓷器胎体上勾勒纹饰轮廓,而在轮廓里不加或极少填色的一种瓷器装饰手法。有人认为“淡描青花”这种技法是由“斗彩”技法派生出来的,因为“斗彩”即以釉下青花勾勒轮廓线后,再在轮廓线内填涂各种釉上彩,从而形成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相结合的彩瓷品种。那么,在“斗彩”工序进行到一半时,即勾勒出青花轮廓线,而不填涂釉上彩,就形成了“淡描青花”这种形式,所以有人称“淡描青花”为“漏彩”,就是这个意思。 一般认为“淡描青花”肇始于明代,明万历、天启直至清康、雍、乾时期都较为流行。从这件淡描青花人物纹笔海的器型和绘画风格来看,应该属于清代康熙时期景德镇民窑的产品。众所周知,明末天启、崇祯以及清初的顺治时期、康熙初年,被称为中国瓷器的转型期,官窑衰落甚至停烧,民窑越居主导地位,直到康熙十九年(1680)景德镇官窑才又重起炉火。所以,明末清初的景德镇民窑产品是不可小觑的,其风格纹饰清新自然、返璞归真,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制瓷最高水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