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信任 遇事情稳住
案例: 高三生小桐是个自信阳光的女孩。她学习成绩中上,担任班长一职,不仅自己努力上进,还经常鼓励帮助其他同学。班主任说:“小桐是班里最不需要老师操心的孩子。”但最近,班主任发现小桐有了明显的变化,无论课上还是课下都不怎么能听到小桐说话,更别提她那爽朗的笑声了。老师交待的班级工作,她总是显得很急躁,恨不得马上交差去忙自己的事。期中考试结束后,小桐的成绩并不理想,班主任决定和她单独谈谈。小桐红着眼圈对老师说她其实也不喜欢现在的自己,每天都过得很烦,但是没办法。自从高三以来,妈妈就把她盯得很紧,对她接触的所有同学、朋友问东问西,好像他们都是她的竞争对手。妈妈还经常假借各种理由进她房间东张西望,俨然一副不信任她的样子,生怕她玩手机、跟同学聊天。最让她难过的是,妈妈说她总是笑呵呵的,一点压力都没有,这可不行,最好是班长的工作也别干了。那么紧张的学习,哪有时间为大家服务。妈妈不停地在她耳边说这些,渐渐的她也觉得自己没有过多的压力是过错,她必须每天抓紧一切时间学习。可是,这么用功,她的成绩不仅没提高还下降了很多。小桐大哭起来,似乎要把这一阶段的所有委屈都倾倒出来。
分析: 到了高三,繁重的学习任务和频繁的考试测验,让考生承受着一定的心理压力。他们的神经比以往更加敏感,情绪比以往更容易有所波动。考生普遍反映,最怕看到老爸失望的目光,最怕听到老妈无休止的唠叨。他们知道父母都是为了自己,但是感受到的却是自信被灼伤,自尊被压抑。父母的殷切期待落在自己身上,不是动力而是沉重的压力,有时会很委屈,很气馁。
十七八岁的年纪,虽然孩子未必愿意把所有心事都跟父母分享,但不能否认的是他们依然有对于亲密感和信任感的强烈需求。家是温馨的港湾,每个孩子都希望在家里,在和父母的接触中感到安全、轻松、舒适、积极,从而能全力以赴学习。这就要求父母调整自己的不安情绪,克服自身的各种困难,努力为孩子营造这样的家庭氛围。
支招: 亲子之间本应是一种亲密、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关系。在这样的关系下,家庭成员才能共同创造安全、轻松的家庭氛围。
父母应具备稳定的心理素质,遇事沉着应对
家庭气氛是否轻松与父母的心理素质有关。案例中,明显能感到小桐妈妈对于孩子高考这件事极其焦虑,总希望自己做些什么,让孩子改变些什么,以便更好地应考。殊不知自己的紧张和急于改变现状,让孩子很难接受,并不能达到真正的目的。孩子经历的事不多,当他们发现父母慌了神,自己也会六神无主。所以,希望父母稳住阵脚,让孩子保持平常、正常的学习生活状态,给孩子减压,鼓励他们轻松上阵。
在高三,父母和孩子常面临的挑战就是成绩起伏不定。尤其是面对成绩的下降,父母应表现出“临危不乱”的态度和从容,像平常一样对待孩子,和孩子一起分析成绩不理想的原因,一起讨论解决方案以及需要帮助的地方,不要因孩子的考试成绩而情绪突变甚至改变自己。面对高考和未来,父母可以用幽默的口吻与孩子谈论,“我看读什么专业都不错,行行出状元”,甚至可以和孩子探讨“考不上怎么办”的问题,这种不回避问题的态度可以让孩子看到父母稳定的心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父母的支持可让孩子更加自信、自尊,更能激发其内在的前进动力。
信任孩子,把更多主动权交给孩子
高考复习,是一种自主性极强的活动。在学校,教师会随着考试的临近,适当地减少对学生学习的具体要求,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孩子在学校紧张学习一天后,在家中多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性和补充性的学习。学生的身心状态应是放松的,学习环境应是舒适的,这样才能更主动地安排自主学习的内容并付诸行动。如果父母不考虑这一点,在孩子复习过程中过多干涉,强迫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安排复习或责备孩子不会学习、不努力学习等,就会使其处于一种不安全的状态,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会受到挫伤。
同时,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已经形成习惯,无论他们和谁交流谈心,做了什么班级工作,是否下课去问老师问题等,都是孩子根据自己的真实需要和学校的要求进行的。这些习惯让他们感到安心和愉快。如果孩子没有表现出“不适”,父母尽量不要干预。父母要从孩子的各个方面树立这样一个观念:我不能替他考试,不能替他生活,我能做到的只是尽力信任和尊重他。
拥有切实的目标和期望值,不攀比不打压
父母都对参加考试的孩子有期望和目标,这个目标通常是根据孩子的各科成绩、实际能力等客观情况形成的。个别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超出其能力和努力范围。还有个别父母碍于面子,有攀比的思想,总在用“别人家的孩子”激励自己的孩子。父母的本意是鼓励孩子,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但不切实际的目标和打压伤害孩子的自尊,会让孩子倍感压力,有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面对高考,没有哪个孩子不重视、不想努力。父母一般不用在学习动机和理想前途上说太多,而应关注复习过程和效果,摆正自己对孩子高考的态度,以平常心对待,尽可能地为孩子提供帮助和陪伴,才能让他们以平常心做好复习,自信地走进考场。
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 教师 张 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