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填报志愿要考虑的因素有哪些
考生填报志愿时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尽可能考虑周全。一般来说,影响志愿填报的主要因素包括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
1.客观因素:
(1)分数线。各批次划定有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是根据当年考生规模、招生计划等因素综合划定的。只有在相应批次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上的考生,才有可能被投档。当然,在录取过程中考生还可以留意政策性降分的因素,注意征集志愿的填报。
(2)成绩和位次。考试成绩和位次是影响考生报考的主要因素,考生要根据自己的考试成绩和位次合理确定填报志愿的范围。
(3)报考资格条件。高校专项、高水平艺术团、高水平运动队必须要参加招生高校测试合格且经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公示者才能报考,有些招生专业和计划仅限少数民族报考。考生填报相关专业志愿时,一定要准确知晓本人具备的相应资格条件,符合条件者方能报考。
(4)身体状况。考生的身体状况直接影响录取,考生应参照教育部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和自己的体检结果填报志愿,对学校因身体条件不予录取的专业,或者考生不宜选报、就读的专业,建议最好不要填报。教育部明确规定,新生入学后,录取院校要对新生身体健康状况进行复查,对复查出因身体健康状况不能正常学习的新生,要按学籍管理规定进行退学处理。
(5)家庭经济条件。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也是填报志愿时需要考虑的因素。现在有一些高校和专业属于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收费一般会高一些,考生要了解学校和专业的收费标准,根据家庭经济实际情况填报志愿。
2.主观因素:
(1)兴趣爱好。个人兴趣爱好已日益成为高考志愿填报的重要考虑因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够被录取到个人喜欢的专业,有着充分的兴趣去研学,才能充分发挥个人才能,有利于个人成长。
(2)能力特长。科学研究证明,兴趣和能力是有倾向性的,而且这种倾向直接影响一个人未来的发展,现在相当多的中学、家长都越来越重视高中生职业能力规划。而且,有些专业是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要求和能力才能报考的,这样才可能使录取后学习过程顺利。建议考生要结合自己的能力倾向选择高校和专业。
(3)性格特征。性格对专业选择的影响,相对来说不起主要作用,但是在选择专业之前对自身性格有所了解,从就业的角度来说还是很必要的。比如一些心理学家建议的,独立性、自制力、坚持性、果断性强的考生,宜选择工科专业;热情、善于言谈的学生,比较适合选择填报师范、法律、旅游等专业;等等。当然,这个也仅供参考。
(4)地域偏好。高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地域选择偏好很大程度影响着最终的选择。有人偏好留在家乡读大学,有人偏好北上广等大城市,也有人偏好临海或环境较好的城市等。需要提醒考生注意的是,近几年我市考生存在一定的“志愿内倾”现象,市内高校、专业投档分数也跟着“水涨船高”。建议考生应面向全国各地高校甚至面向那些被认为条件较艰苦、地区较偏僻的院校,面向人们不是很熟悉的院校和专业,综合平衡,通盘考虑。不要只盯着大城市、家门口的院校和热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