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审计学院2009年招生热点问题解答
1、2009年学校的招生基本情况如何?
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计划招收新生4750名,其中普通本科生3230名,民办本科1520名。江苏省招生计划总数近3840名,其中普本为2530名,民本为1310名。学校设有11个二级学院、2个教学部,以及1个二级民办学院、1个继续教育学院。
2、学校共有哪些专业?
学校设有本一专业11个,分别是审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金融学、保险、信用管理、投资学、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税务;
设有本二专业(含方向)15个,分别是工程管理(工程审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审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审计)、电子商务、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法学、法学(法务会计)、行政管理、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英语、英语(商务英语)、对外汉语;
设有本三专业(含方向)9个,分别是审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金融学、保险、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审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审计)。
3、学校硕士点建设情况如何?
学校现有2个联办硕士点:会计(审计)学、国民经济学;2009年已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立项建设单位资格。
4、学校有哪些重点学科和品牌特色专业?
学校现有7个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 会计(审计)学、金融学、国民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企业管理、行政管理和法学理论;审计学、金融学为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审计学为江苏省品牌专业,金融学为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点,财政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国际经济与贸易为江苏省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5、学校有哪些重点专业实验室和教研团队?
学校重视科学研究,现有江苏省审计信息工程重点建设实验室、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发展研究中心等七个独立科研机构;“审计模拟实验室”和“金融实验室”分别为江苏省高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审计学学科梯队、金融学学科梯队为江苏省优秀学科梯队,现代审计理论与方法研究、区域金融创新研究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审计学教学团队为江苏省高校优秀教学团队;出版发行中文经济类核心期刊《审计与经济研究》和《南京审计学院学报》。
6、学校的等级要求和录取方法是怎样的?
等级要求:对两门选测科目的等级要求为本一AB,本二BB,本三BC。
录取方法:等级级差法。将进档考生的选测科目等级折算成等级级差分(A+加2分,A加1分,两个A+奖励1分,共5分),在考生投档分的基础上加上等级级差分后进行排序,排序后,再采用“分数清”的专业安排方式(即优先满足高分考生的专业志愿),同分情况下,按数学、外语两门课总分排序,决定考生录取与否与所录专业。
7、学校今年在专业培养上有哪些改革方案?
学校对录取在会计学院专业(会计学、财务管理)、经济学院专业(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税务)、金融学院专业(金融学、保险、信用管理、投资学)、管理学院专业(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的学生在所在学院内相关专业进行打通培养,二年级末所在学院根据学生学习成绩(积分点)进行排名,排名前50%(含)的学生可在所在学院专业内自主选择专业。
8、学校有哪些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满足学生自主性学习、个性化培养、多元化发展的需要,学校不断探索、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1)“本科学历教育 + 国际执业资格教育”模式。从1999年起,学校在本科教育中先后引入了ACCA(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CISA(国际注册信息系统审计师)、CIA(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CGA(加拿大注册会计师)等国际执业资格认证教育,培养得到国际直接认可,具有国际水准的高级审计与管理人才。
(2)“国内学历教育+国际学历教育”模式。学校与澳大利亚等国的大学合作开办“3+1”模式培养项目。通过国际合作培养,加速了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国际化进程,促进了国际教育教学交流,拓宽了师生的视野,满足了学生接受国际学历教育的需要。
(3)“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为适应社会发展对复合型财经类人才的需求,学校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与“英语”专业,“审计学”专业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程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专业,以及“会计学”专业与“法学”专业进行创新融合,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4)交换学生模式。为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国际化专业人才,我校与台湾世新大学合作,交换学生,互认学分,选拔一部分优秀学生去台湾世新大学学习一个学期。以此培养出的现代复合型人才,将更具就业竞争力。
9、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怎样?
学校近三届毕业生年底就业率均保持在95%以上,并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近年来,由于我校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强,就业潜力大,社会与广大用人单位的反映优良,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与就业层次优势明显。毕业生行业流向相对稳定,进入国家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毕业生约占15%左右,进入国内外各类大中型的企业工作的毕业生约占70%左右。毕业生主要流向了北京、上海、南京以及南方沿海开放城市,尤其是2008届毕业生进入省会城市工作的超过就业学生总数的60%。
10、学校有哪些奖、助措施?
学校奖助措施包括奖、贷、勤、补、减五个方面,对于入学报到困难的学生,还开设“绿色通道”。
(1)奖:优秀学生奖学金(占学生总数50%左右),经济困难学生专项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
(2)贷: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3)勤:勤工助学。经济困难学生在身体状况允许、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应积极参与勤工助学工作。目前学校设立了500多个左右勤工助学岗位,固定岗100-350元/月,临时岗8元/小时,每周工作不超过8小时;
(4)补:国家助学金;学校定期补助(一等补助,1%,1500元/年;二等补助,3%,800元/人;三等补助,5%,600元/人);学校临时补助(100-300元/次);社会或学校爱心人士或单位所提供的补助;
(5)减: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申请减免部分或全部学费:①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或社会福利机构收养的孤儿; ②城乡低保家庭或持《特困职工证》人员子女;③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的学生;④革命烈士或因公牺牲军人子女;⑤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志愿者;⑥其他经济困难家庭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