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服务热线 4000-400-005
高三家长微信群
|
小程序
|
关注我们
登录/注册
请选择高考地区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海南
河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宁夏
青海
陕西
山东
上海
山西
四川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
院校对比

滁州学院

收藏

普通本科丨综合类丨公办

官方电话: 0550-3518833,0550-3510048

官方网址:http://www.chzu.edu.cn/ http://zsw.chzu.edu.cn

立志愿官方咨询群: 加入家长交流互助群

【70周年校庆】中国教育报头版报道我校转型发展工作

时间: 2020-10-26 来源: 教育部 浏览量: 1414 收藏

10月23日,中国教育报在头版显著位置“教改先锋重大典型报道”栏目,以《一所地方高校的第二次转型——滁州学院专业再造记》为题,报道了我校以信息化为突破口,通过“信息化+”模式对专业再造,促进学校第二次转型的探索发展之路。以下是详细报道:

一所地方高校的第二次转型

——滁州学院专业再造记

“地方性”和“应用型”,是新建本科院校转型的两大法宝。经过十余年转型发展,许多新建本科高校跳出了综合性大学的发展老路,却似乎又遇到了一个新问题:难逃应用型的千校一面。

一些学者将之归结为这些高校的师范基因。师范院校专业设置基本是“中学一门课、大学一个系”,转型之初大家都是按“系科+工程”的思路,比如生物系转为食品工程、化学系转为化学工程,转着转着,这些“后师范专业”又开始大体相似起来。

怎么办?滁州学院党委书记陈润介绍,该校以信息化为突破口,对“后师范专业”进行专业再造,尤其通过构建“信息化+”模式对理工类专业成功改造,探索走出了一条专业发展的新路子,促进了学校第二次转型。

“环滁皆山”

滁州学院的前身是滁州师专。2004年升本后他们发现,培养中小学教师这条老路是走不下去了。

彼时,滁州学院所在的安徽省,师范生培养已严重饱和:全省每年170多万名毕业生中有几十万名是师范生,而每年上岗的新教师不到一万人。

像地理这样的专业更为尴尬。因为那些年高考不考,农村中学基本不进地理专业教师。地理专业出身的滁州学院校长郑朝贵对此深有感触:“你培养的人吃不上饭了,像小岗村一样只好想别的法子,地理和计算机的结合就是这样来的。”

2008年,滁州学院从南京师范大学引进了第一位博士毕业生王春。王春的到来不仅提高了学校教师的学历水平,也带来了新的专业再造理念:与南师大错位发展,在人文地理、旅游地理之外,大力发展信息地理的应用研究。

“南师大地理学是全国一流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得了A。但南师大地理科学学院侧重理论研究,滁州学院地信学院侧重应用研究,我们已经形成相互支撑的合作关系。”已是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院长的王春告诉记者,为了帮助地信学院的专业建设,学校聘请了南师大教授闾国年和汤国安为客座教授。今年8月底,南师大地理科学学院贺德刚等3位教授还来学校参观交流。

地理与计算机的碰撞在专业建设上产生了耀眼的火花。2017年以来,地信学院获批地理学安徽省“双一流”国内一流学科(B类)和安徽省高峰学科,安徽省实景地理环境重点实验室、安徽省地理信息智能感知与服务重点实验室。目前,地理学一级学科拥有地理信息科学、测绘工程、地理科学、导航工程、无人机工程等专业,地理信息科学已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首批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不仅如此,在实景地理环境的建设与应用、测绘无人机集成制造与信息化测绘服务、地理信息服务智云平台三大领域,地信学院处于“省内领先,国内一流”水平。2017—2019年累计签约产学研项目近3亿元,已完成任务1.5亿元,已到账经费7000余万元,为金寨、岳西等贫困县创收直接脱贫资金200多亿元,有力支持了安徽省脱贫工作,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赞许。

承接金寨县项目实际上是临危受命。金寨县地处大别山腹地,此前已通过招投标的12家专业测绘公司,或感觉工序繁多不合算,或质量达不到要求,先后退出。2017年3月地信学院接手后,近400名师生在不到6个月的时间内,翻山越岭,充分发挥学科专业和技术优势,帮助金寨县如期完成了2.4万亩农村宅基地腾退整治复垦项目区的测绘制图及报批验收工作。一炮打响之后,岳西、潜山、太湖、利辛等4个贫困县慕名而来。

环滁皆山也。滁州学院地信学院之所以“蔚然深秀”,靠的就是这种技术过硬和踏实肯干。2019年,他们又将技术服务延伸到生态修复工程、智慧城市建设、农业保险评估、实景地理环境、多规合一等领域,推动和建设皖东地理信息产业园。

“野渡无人”

经过多年探索,2016年,滁州学院在“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基础上,增加了“信息化、开放式”6个字。

滁州西涧,唐代诗人韦应物曾留下“野渡无人舟自横”的千古名句。在滁州学院这样的地方高校,把信息化作为学校的办学定位,需要一定的勇气和胆识,更需要人才的支撑。否则,找不到学科专业和信息化的结合点,只能任由其“舟自横”了。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是滁州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近年新设的本科专业。团队负责人、80后的年轻教授陈冬花向天要资源,把事业从国产卫星应用转移到人才培养上。

陈冬花是土生土长的新疆人,2008年北师大博士毕业后回到新疆基层一线,在国产遥感卫星应用研究领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2017年选择到滁州学院工作后,陈冬花希望能培养更多的年轻人:“这些年国家发射了多颗遥感卫星,每天都会产生大量数据,让国产遥感卫星数据更多更好地为区域和行业发展出力,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遥感图像分析也是一个体力活。一幅遥感图像里包含了很多数据信息,如森林面积、树木生长量等,经过图像预处理、信息反演等复杂过程,才能一步步将有用的信息提取出来。曾有一名研究生,跟着陈冬花工作一周后,就因为工作量太大而选择离开。如何更快地从遥感图像中获取高质量的生态环境信息,便是陈冬花团队的研究重点之一。

“要将图像反演成有用的数据信息,需要借助算法和模型。算法和模型不是凭空来的,需要通过大量的野外调查和实验去一步步建立和改进。反演出的信息,还要进行大规模工程化处理,生成用户所需要的遥感信息产品。”陈冬花说,高分二号卫星的一幅图像数据约为1G,通常一个人一天只能处理20G左右,大规模处理必须自建一套工程化的应用系统。

滁州学院也为陈冬花团队搭建了多个科研平台,如滁州学院安徽省院士工作站、安徽省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数据产品与应用软件研发中心、安徽省高校领军人才团队等。从新疆到安徽,陈冬花也将高分卫星数据关注重点由“一带一路”地区拓展到了长江经济带。记者9月中旬去采访的当天,陈冬花团队正在为安徽省生态环境厅提供长江流域芜湖段排污口监测服务。基于多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陈冬花团队首次解决了国产高分数据噪声、图像清晰度等原因造成的“数据不好用”的问题,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12年到校工作的博士王涛,更看重滁州学院提供的自由探索氛围。王涛毕业于四川大学,此前曾在一家软件上市公司工作10年,最高做到了子公司的总经理助理。王涛告诉记者:“在企业做科研你只能去实现老板的意图,只有在这里才能实现个人的科研理想。”

王涛所在的专业属于物联网工程,但他在物联网中加入了消防安全的基因。这些年,王涛负责“智慧安全与应急技术研究院”建设,先后主持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安徽省科技强警等科研项目19项,并在宁夏、山东、安徽、成都等地推广应用。王涛还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类比赛,每年吸纳30多名本科生到实验室实习,指导学生获得各类奖项30余次。

  滁州学院副校长陈桂林见证了信息化由“计算机辅助教学”到“学校办学定位”的全过程。“学校历任书记、校长都很尊重本科办学规律,顶层设计好了,一茬接着一茬干。”陈桂林说。

“未悟病时”

2004年滁州学院升本之初,滁州市有家电信息、盐化工、硅(玻璃)、新能源(新材料)、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装备制造等六大支柱产业,蕴含着巨大的人才和技术需求。本着“立足滁州,融入滁州”,滁州学院果断调整了办学定位,改造传统师范专业。目前,滁州学院62个本科专业中,90%是新建专业。

以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为例,滁州学院的专业再造一直都有信息化的影子,因势而为。

食品学院脱胎于化生系,2011年8月才成立,最初只有生物科学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两个专业。2013年申请获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的名称才名副其实。在开展产品研发和技术攻关过程中,他们发现食品装备的作用非常重要,立即开始食品装备研究。2017年,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获批。

食品学院副院长朱双杰告诉记者,与其他高校不同,这4个专业的特色是围绕“食品质量与安全”而建。其中,生物科学侧重环境监测与土壤修复,从源头上保障食品原料的质量安全;食品质量与安全侧重快速检测技术和快检产品开发,为企业食品加工保驾护航;食品科学与工程侧重食品营养、节能减排绿色加工技术基础和应用研究,为企业生产提供新产品和新技术;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侧重食品加工设备与检测仪器开发,为食品质量与安全提供支撑。

有特色就会大发展。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获批省级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专业、省级卓越食品工程师计划支撑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获批省级特色专业、安徽省一流专业建设专业。食品学院也是学校生物与医药专业硕士点建设的牵头单位。

发展焦虑还是有的。滁州位于皖东南,离省会合肥较远,离江苏省会南京却只有不到50公里。有些滁州人看病、买东西都喜欢去南京,连车牌都是江苏的。国家长三角战略的深入实施,滁州的支柱产业会不会发生改变?滁州学院的专业调整可不可以“立足滁州、融入南京”呢?

未悟病时须去病。为了所设专业的毕业生“适销对路”,化工学院副院长郑建东曾遍访滁州周边化工企业,如今他开始为近几年培养引进的38名博士教师而发愁。“全校最大的博士教师群体在我们学院。安徽14所新建本科院校几乎都设了化工专业,靠什么能显示出滁州学院毕业生的特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