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服务热线 4000-400-005
高三家长微信群
|
小程序
|
关注我们
登录/注册
请选择高考地区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海南
河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宁夏
青海
陕西
山东
上海
山西
四川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

2024年专业介绍

时间: 2024-06-10 来源: 东华理工大学招生网 浏览量: 6357 收藏
省重点省级选调生原核工业部博士点硕士点
江西省/理工类/公办/江西省
排名: 第190名
综合指数: 62.18
热度:18681K

地球科学学院

一、基本情况

地球科学学院创建于1956年,是东华理工大学历史最悠久、优势最明显、特色最鲜明的学院之一。下设地质系、基础地质教学部、数字资源系、旅游地学系、城乡规划系5个教学系部;拥有资源勘查工程、地球化学、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城乡规划、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6个本科专业,其中:资源勘查工程专业通过国际工程教育认证,为国家特色专业、国防重点建设专业;资源勘查工程、地球化学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城乡规划专业入选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学院已建立完整的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多层次培养体系,拥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点,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质学、地理学、公共管理、资源与环境、城乡规划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点。学院聚焦国家核能开发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不断完善一流学科建设机制,学科特色优势强固,学科实力显著提升,“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入选江西省十三五、十四五一流学科,工程学、地球科学相继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院目前在校本科生1199人,博士和硕士研究生457人。

二、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83人,其中专职教师175人。拥有一支以教授、副教授为骨干,博士为主体的师资队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64余人,教授32人、副教授46人;拥有一批国家杰青、国家优青、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等国家级人才,拥有自然资源部高层次领军人才和青年创新人才各1人、江西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0人、江西省中青年骨干教师7人、江西省青年井冈学者5人;多人担任国际学术组织主席、委员和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副主编、编委。拥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江西省教育系统“名师工作室”1个、江西省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3个、江西省高校教学团队1个、国家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个、自然资源部高层次创新团队1个、江西省优势科技创新团队1个。

三、支撑平台

学院坚持“以学生为本,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拥有核资源与环境领域全国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全国重点实验室”,以及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铀矿地质培训中心、放射性地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放射性地质与勘探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江西省数字国土重点实验室等科研教学平台。除设有基础地质、构造地质、矿床地质、遥感地质、岩矿鉴定、土地规划与评价、采矿工程等教学实验室外,还先后与中国核工业集团、中国地质调查局、江西省地质局等单位共建了江西相山火山岩铀矿、粤北长江花岗铀矿、内蒙鄂尔多斯砂岩型铀矿等一批“产-学-研-用”实习基地,以及浙江杭州、浙江江山、江西相山、江西梅岭、江西龙虎山、江西庐山、江西赣州、广东丹霞山、湖南郴州等17个野外专业教学实习基地。上述教学科研平台和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了优良学习和科研环境,极大提升了学生实践技能。

四、人才培养

学院把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之一。学生在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和课外科技活动中参加科研工作的人数占85%以上,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比例达100%,在全国“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数学建模、全国地质技能竞赛、采矿工程实践作品大赛、英语竞赛等活动中屡获佳绩。本科生8人次荣获团中央授予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和江西省授予的“大学生自强之星”、“江西省最美大学生”、“江西省优秀共青团员”荣誉称号。

近年来,我院毕业生考研平均录取率在30%以上,连续多年位居全校前列。各届毕业生已在国防科技、资源能源、核电产业、矿业冶金、水利水电、国土空间、城建规划、环境保护、旅游开发等行业所涉及的政府部门、高校院所和企事业单位成为管理和技术骨干,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五、科学研究与国际交流

发挥学科专业特色优势,学院积极开展科学技术研究。近年来,学院教师承担和完成了国际原子能机构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包括优秀青年基金、重点基金、联合(重点)基金、重大研究计划等)、国防科技工业项目、国土资源部科技项目、教育部重点科技项目等一批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在铀(多金属)成矿理论、成矿规律与找矿潜力、资源勘查开发与综合利用、高放废物地质处置、丹霞地貌与旅游开发、遥感与信息系统及应用等领域形成了特色优势。

5年,我院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4项,同时获得了国家地调项目、国防基础研究等重大项目的支持,科研总经费达2.86亿元。科研成果获国防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和二等奖1项、江西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和二等奖1项、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科技类成果一等奖1项、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中国产学研创新成果一等奖1项,等。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近150多篇,出版专著30部。

学院注重对外学术交流,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科技合作。近5年,我院选派了50多名骨干教师赴美国、英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日本、捷克等国进行学术交流和培训,邀请国内外地学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组织学院研究生导师、博士开展系列学术讲座100余场;同时,积极组织与参加学术会议,主(承)办国际与国内外学术会议20余次,包括“2022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南昌)稀土高值化平衡利用与循环低碳经济合作会”“2023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江西会区)东华理工大学分会场—双碳目标下的战略性矿产勘查开发与环境修复”“2023年铀矿地质国际研讨会”“第八届成矿理与找矿方法学术研讨会” “第五届全国矿田构造与深部预测学术研讨会”、“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Uranium Geology”、“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eo-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s(ICGITA 2019)”等。在重要学术会议上作大会报告10余人次,学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200余人次。

六、专业介绍

(一)资源勘查工程

1.办学历史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是东华理工大学历史最悠久、优势最突出、特色最鲜明的专业,其前身是1956年创建的放射性地质普查与勘探专业,1982年更名为铀矿地质勘查专业,1994年更名为地质矿产勘查专业,1998年更名为资源勘查工程专业。2002年列为国家国防重点专业,2004年列为江西省高校品牌专业,2007年遴选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12年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7年顺利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8年入选教育部新工科建设专业、江西省一流建设专业,2019年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2.师资情况

现有专任教师44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12人,具博士学位44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39人,已形成一支年龄、学缘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拥有国家杰青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国家优青1人、江西省教学名师1人,江西省“青年井冈学者”4人等一批学术领军人才。拥有“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省级教学团队和“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省级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以及“核资源勘查与方法”省级科研团队。

3.专业特色

以铀资源勘查领域为核心的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是本专业特色,已培养一大批服务国家国防和核工业的特色专业技术人才。拥有铀资源地质学、铀矿物学、铀资源勘查学等特色课程,拥有完善的室内室外铀矿地质实践教学基地,与中核集团、中广核集团、国家电投等核行业头部企业在江西相山和粤北长江等铀矿田,新疆伊犁、内蒙古鄂尔多斯和东北松辽等含铀盆地以及纳米比亚湖山等建立了30多个联合培养基地。

4.专业优势

本专业拥有放射性地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铀资源探采与核遥感全国重点实验,以及省部共建铀资源勘查与开发协同创新中心、放射性地质与勘探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和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铀矿地质培训中心等一批国家级、省部级高水平教学科研平台。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8项、二等奖2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和三等奖8项。先后主持97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防军工项目等10余项。培养了国家级教学名师、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等一大批优秀毕业生。

5.就业前景

本专业综合了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培养具备资源勘查工程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地质资源调查与勘探方法,能运用现代地质理论和先进科技手段,从事地质、矿产、水文等自然资源的勘查与评价,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并获得工程基本训练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我校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毕业生近5年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0%以上,考研率在30%以上。

资源勘查工程(中外高水平大学学生交流计划)

1.计划简介

“中外高水平大学学生交流计划”(以下简称“中高计划”)双学位学分互认联合培养项目,是经江西省教育厅核准,由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及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联盟、北京中教人文国际文化交流有限公司等机构组织,为贯彻落实《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联合世界QS排名前300(或专业学科排名前100)的国外知名大学发起的学生交流项目。

2.合作高校

昆士兰大学,简称昆大(UQ),2024年QS世界大学排名第43位,是澳大利亚常春藤名校联盟“八大名校”之一。学校位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州首府布里斯班市,,始建于1909年,是昆士兰州第一所综合型大学,其科学研究及学术水平在澳大利亚的大学之中始终位居前列。

3.合作专业

2023年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理学院签订学分互认协议,合作专业为我方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和外方地球科学专业,中外双方共同制订了联合培养方案。第一、二学年在东华理工大学学习,第三、四学年在昆士兰大学学习。学业成绩符合要求的,可同时获得两校颁发的学士学位证书和东华理工大学的本科毕业证书。

昆士兰大学理学学士学位在全球范围内广受赞誉和认可,在2023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其地球与海洋科排名全球46;2021年CWTS莱顿大学排名则将其生命与地球科学专业评为全澳榜首,全球第12位。地球科学专业要求学生打好科学技术基础,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实现地球矿物、能源或自然资源的可持续管理。本专业课程的学习核心为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GIS),学生需在此基础上分析地质演变过程、监测地球环境的变化。通过选修矿物与岩石分析、采矿地质学、环境地质学与地球化学等课程,学生有机会更加深入地研究并了解地球现存的矿物与能源资源,并在学习过程中经由实验课、实地工作与研讨会等实践性活动,来发展深化并灵活运用专业知识。

4.就业前景

昆士兰大学地球科学专业本科毕业生起薪约为62000-66000澳元/年,毕业生将具备在自然资源、能源或环境部门就业的职业素养,可胜任的具体岗位包括矿山地质学家、资源地质学家、勘探地质学家、矿物勘探顾问、自然资源管理者、地球科学家、地球物理学家、环境顾问及项目经理等。

(三)地球化学

1.办学历史

本专业创办于1958年,前身是为发展新中国铀矿地质勘探服务而设立的岩石矿物专业,文革期间停招,1978年恢复岩石矿物专业招生,2004年更名为地球化学专业。2008年获评江西省特色专业,2020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3年获批江西省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

2.师资情况

本专业拥有一支实力雄厚,年龄、职称、学历与学位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45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7人,具博士学位45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30人。教师队伍中50%以上具有海外留学经历。拥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江西省教学名师1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江西省青年井冈学者1人。

3.专业特色

以铀矿地球化学为核心的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是本专业的特色,已培养一大批服务国家国防和核工业专业技术人才。特色课程有《放射性地球化学》《铀资源地质学》、《(铀)资源勘查学、江西相山铀矿地质实习、江西玉华山勘查地球地球化学实习等。

4.专业优势

本专业拥有国家级和省级科研团队各1个,省部级以上各类人才21人;拥有放射性地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教学科研平台。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科研平台齐全,经过60多年的办学积淀,已成为江西省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获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门,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项,出版教材3部,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获全国大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单项奖励8项等。

5.就业前景

本专业培养具备地球化学和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和创新能力,能从事矿床地球化学、环境地球化学、勘查地球化学等学科专业领域的生产、科研、教学和管理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并获得工程基本训练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毕业生主要分布于国防科技、国土资源、石油冶金、环境保护、核电产业等企、事业单位,近5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0%以上,考研率在35%以上,考入大学包括中科院各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大学、西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山大学、浙江大学、长安大学、吉林大学、国家海洋局等重点院校和研究院所。

)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

1.办学历史

本专业是依托核地学优势学科,并融合大数据、信息科学等学科而创办一门新兴的交叉专业,其前身是2002年创建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2021年更名为“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2002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13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

2.师资情况

本专业拥有一支实力雄厚,年龄、职称、学历与学位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4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8人,具博士学位22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16人。拥有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江西省教学名师1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专任教师担任国际数字地球科学协会会员(IAMG)、国际数字地球科学协会中国国家委员会(IAMG-CN)理事、“国际水、环境、能源和社会协会”(ICWEES)常务理事、中国遥感学会理事等。

3.专业特色

本专业以地球系统科学、空间信息科学(遥感、地理信息)、计算机科学(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仿真模拟)等学科交叉为特色,取得了一批特色鲜明的教学科研成果。先后出版了《矿田三维地质调查方法与实践——以江西相山火山盆地为例》、《矿集区多源数据融合建模技术方法》、《江西相山矿田典型铀矿床三维地质特征与成矿条件分析》等系列专著、教材。在“三维地质建模”、“数字地质填图”“地学大数据”“地质仿真模拟”“三维成矿预测”等领域特色鲜明。

4.专业优势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本专业建设形成了一支拥有省级教学科研团队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以及江西省数字国土实验室等高水平教学科研平台。近五年来,相关成果获省级科技进步奖7项、教学成果奖6项,专业教师获全国大学地矿类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本科生获教育部地质学类、地矿类教指委学生实践作品大赛、中国地球科学大数据挖掘与人工智能挑战赛等学生专业技能竞赛奖励40余项。

5.就业前景

本专业定位是服务江西省及中西部地区地矿行业转型升级及数字经济发展需求,培养具备扎实的人文科学、地球科学和信息科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地球物理探测、地球化学探测和遥感探测等获取固体地球信息的基本技术,以及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数据挖掘技术和数据可视化技术等开展地学海量数据分析、融合与时空建模的基本方法,具备“脚踏实地、交叉融合、守正拓新”专业精神,能够在矿产资源勘查、智慧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国土资源管理等行业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适合到地质学类相关的矿产勘探开发、地球探测、地质灾害预防、国土资源管理、重大工程建设等行业从事相关的专业工作,亦可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就业前景广阔。

)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

1.办学历史

全国首个“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专业”是我校根据社会需求,通过“地学+旅游+管理+规划设计”等多学科交叉融合而新创建的新工科专业,2017年开始依托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招收该方向本科生,2019年申报为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专业,通过教育部审批并列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专业代码081405T,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教高函〔2020〕2号)。

2.师资情况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年龄、职称、学历与学位结构合理。现有专任教师24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3人、讲师17人,具有博士学位23人、硕士学位1人,硕士生导师19人。拥有江西省青年井冈学者、江西省教学名师、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等。组建了东华理工大学“地理环境演变与资源利用”科技创新团队。

3.专业特色

本专业既保留了地质学、地理学和旅游管理学基础课程,又突出旅游地学特色,强调旅游地学资源的调查、评价与开发。培养具有扎实的地学(包括地质学和地理学)、旅游管理和规划设计基础,具备全面的基础知识储备和较高的科学素养,具有从事基础地学研究、地质遗迹开发与保护、地学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地质公园规划与开发、旅游策划、景区规划设计、旅游管理等工作能力的综合性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4.专业优势

本专业建立了以龙虎山、庐山、梅岭、丹霞山、杭州、江山等为代表的系列旅游地学实习基地,开展系列教学工作和研究,曾获江西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建设了系列校级地学精品课程。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已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余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国家地质调查项目和地方委托项目多项,到账经费2000多万元。科研成果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科技奖一等奖1项,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江西省社会科学一等奖1项,市厅级奖励多项,发表相关教学与科研论文200余篇,出版教材及专著多部。努力服务地方经济,协助龙虎山—龟峰等地质遗迹申报为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被江西省人民政府授予“龙虎山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主持申报并获批了中国地质学会首批地质文化村“宁都大洲塘地质文化村”和中国地质学会首批地质研学旅游路线“龙虎山丹霞地貌探秘”。建立了系列与旅游地学相关的研究平台,如地貌景观与旅游开发研究所、自然保护地规划研究院、国土规划设计研究院(旅游规划研究室)、东华理工大学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中心、江西省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专业委员会等。

5.就业前景

毕业生可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从事地质学、地理学、旅游管理和旅游地学等教学与科研工作,还能在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国土资源部门、旅游局等从事旅游地学资源调查、分析、评价、开发,以及旅游策划、旅游管理以及导游等相关工作,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大旅游开发和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战略。

)城乡规划

1.办学历史

城乡规划专业前身是创建于2004年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城市规划方向),2014年开始一本招生,学制五年;2021年获批为江西省一流本科专业。2018年获批江西省第一个且目前唯一的城乡规划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该硕士点已于2023年底顺利通过了教育部的专项核验。

2.师资情况

本专业拥有一支实力雄厚,年龄、职称、学历与学位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4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3人,具有博士学位7人、在读博士3人。拥有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注册城市规划师2人。

3.专业特色

专业依托我校地学等传统优势学科,紧跟“多规合一”发展新形势,着力培养学生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城乡规划与设计等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专业注重突出实践教学特色,建设有庐山建筑与徒手画实习基地、杭州市城乡规划认知实习基地、梅岭综合实习基地、江山乡村规划综合技能训练基地,与省内外十多个城乡规划行业的甲级资质单位密切合作,建立了学生实习、实践与就业基地,并和多个规划设计院、建筑设计院、景观设计公司、房地产策划、土地估价单位有合作关系。

4.专业优势

5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国土空间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村庄规划、城市设计、城市体检等众多地方政府委托项目。

5.就业前景

本专业立足江西,面向全国,培养具备城乡规划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城乡规划师的基本技能,能胜任各级各类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城市详细规划、村庄规划、城市设计、旅游规划、风景园林规划、道路交通规划、生态环境规划等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教学,以及工程投资与开发等工作的复合型城乡规划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可在自然资源局、城建、城市管理等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从事城乡规划设计与管理,并能参与城市社会与经济发展规划、房地产开发、项目策划与可行性研究等方面工作。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旅游地学方向)

1.办学历史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源于我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该专业200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11年获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2年根据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将其调整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两个专业。根据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2017年在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招收旅游地学方向本科生。2019年获批江西省一流本科专业。

2.师资情况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年龄、职称、学历与学位结构合理。现有专任教师24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3人、讲师17人,具有博士学位23人、硕士学位1人,硕士生导师19人。拥有江西省青年井冈学者、江西省教学名师、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等。组建了东华理工大学“地理环境演变与资源利用”科技创新团队。

3.专业特色

本专业在地理学课程基础上,增加了部分生态环境、国土空间规划、旅游地学等特色课程。培养具有扎实的地理学基础,具备全面的基础知识储备和较高的科学素养,具有从事基础地学研究、生态修复、环境评价等工作能力的综合性复合型人才。

4.专业优势

专业拥有流域生态与地理环境监测重点实验室、地质博物馆等平台,成立自然保护地规划研究院、国土规划设计研究院、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中心、江西省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专业委员会等,建有江西龙虎山、庐山、广东丹霞山、浙江江山等野外实习基地。专业教学改革4次获得江西省高校教学成果一、二等奖。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已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余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国家地质调查项目和地方委托项目多项,到账经费2000多万元,科研成果获江西科技进步一等奖、江西省社会科学一等奖等。

5.就业前景

毕业生可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从事地理学、生态学等教学与科研工作,还能在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国土资源部门等单位从事资源调查、分析、评价、开发以及生态修复、环境分析等相关工作,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战略。

 

地球物理与测控技术学院

一、基本情况

地球物理与测控技术学院是东华理工大学(原华东地质学院)历史最悠久、特色最鲜明的品牌学院,形成了本、硕、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学院现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2个专业硕士授权点,5个本科专业(其中2个国家一流专业,1个省一流专业,2个国家战略新兴专业)。

学院拥有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铀资源探采与核遥感全国重点实验室、放射性地质与勘探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江西省防震减灾与工程地质灾害探测工程研究中心、南昌市地质灾害智能感知技术与仪器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还拥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一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二、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工71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25人,博士生导师10人。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人,享受江西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4人,“井冈学者”特聘教授3人,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工程等省(部)级人才12人。学院获“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江西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称号,拥有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自然资源部科技创新团队和江西省高水平教学团队等国家级、省部级团队7个。

三、人才培养

近年来,学生在“互联网+”、“挑战杯”、数学建模等各类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50余项,省部级奖项180余项。学院近三年一次性就业率90%以上,研究生录取率约40%。学院已为国家培养了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耀南、美国劳雷工业公司总裁方励、中核集团董事会秘书潘建明等的近万名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主要在资源和能源勘查、工程质量无损检测、自然灾害监测、电子信息、人工智能和工业检测等行业就业。

四、专业介绍

)勘查技术与工程

1.师资情况

现有专任教师27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4人,博士生导师4人,企事业特聘兼职教师26人;享受国务院及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省金牌教师等省部级人才称号10人;拥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自然资源部科技创新团队、省优势科技创新团队、省教育厅科技创新团队、省名师工作室、省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等;所在系部和教师团队被授予“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样板党支部”、“江西省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称号。

2.专业特色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始建于1956年,是建校首批设立专业之一,是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和江西省“五星”专业;2018年通过了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工程教育第一方阵专业。该专业利用物理学原理,采用现代探测手段和信息处理技术给地球做“CT”成像,是大数据、人工智能、计算机、信息技术与地球科学等多学科融合的国家级新工科专业,培养服务于资源与环境、工程建设和地质灾害等领域的科学家、工程师及管理人员。

3.专业优势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在2022年江西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列行业第一,具备从本科、硕士、博士与博士后的多层次办学规模,是教育部及江西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专业、江西省首批品牌和国防特色专业。专业教师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奖励30余项;学生获美国SEG挑战杯、全国地球物理知识竞赛、“互联网+”创新创业竞赛等国家级奖项40余项;拥有“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地球物理勘探”江西省实验示范中心、放射性地质与勘探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等国家级和省部级平台1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企业共建产学研用基地等共50余个。

4.就业前景

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超过95%,其中研究生升学比例超过40%;可在国防工业、自然资源、信息技术、城市规划、环保交通、电力水利等行业企事业单位或管理部门从技术研发、工程实践和管理等工作,也可继续进入国内外知名高校及一流科研院所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也可出国留学深造。众多毕业生已成为领域内国家及省部级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高层管理与高级技术骨干。

)地球物理学

1.师资情况

现有专任教师25人,其中教授6人,博士生导师4人,副教授8人,国家和省级高层次人才6人,另特聘企业兼职教师9人;享受国务院及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拥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自然资源部科技创新团队,江西省优秀教学团队,江西省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等,教师团队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

2.专业特色

地球物理学专业始建于1956年,是国家/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放射性地球物理技术人才培养的唯一基地。该专业是以数学物理方法“透视地球”,集计算机、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与地球科学等多学科为一体的国家级交叉专业,主要培养资源探测、新能源勘查、城市地下空间探测、工程检测与环境监测等领域的专门人才。

3.专业优势

地球物理学专业在2022年江西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列在类第一名,具有博士点、硕士点高层次人才培养资格,是江西省首批品牌与特色专业、江西省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教学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江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奖励30余项;学生曾获“创新杯”和“东方杯”全国地球物理知识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竞赛等国家级奖项50余项。专业拥有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等高层次教学和科研平台。

4.就业前景

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在95%以上,就业领域包括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地震局、自然资源局、地质调查局、地矿系统、工程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电力水利行业、计算机行业等。考研录取率在40%以上,被国内知名大学(如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吉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和中国科学院相关专业研究所录取,也可选择出国留学深造。本专业已培养近3000名毕业生,众多毕业生已成为企事业单位的高层管理与技术骨干。

)防灾减灾科学与工程

1.师资情况

现有专任教师16人,其中教授4人,博士生导师2人,副教授5人,国家和省级高层次人才3人,另特聘企业兼职教师10人;享受国务院及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拥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团队、江西省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教师团队被授予“全国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

2.专业特色

防灾减灾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专业,旨在为国家培养适应“多灾种、大应急”的应用型和实战型人才。该专业融合灾害科学和信息技术,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方法对自然灾害及衍生灾害进行调查、监测和动态评估,实现自然灾害的预测、预警和防治,是提高国家重大工程的灾害防御能力,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重要支撑。

3.专业优势

防灾减灾科学与工程专业是目前是江西省防灾减灾领域唯一的本科专业,专业依托地球物理学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建设,具备本科、硕士、博士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江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等教学科研奖励30余项;拥有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铀资源探采与核遥感全国重点实验室、江西省防震减灾与地质灾害探测工程研究中心、江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江西九江扬子块体东部地球动力学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高层次教学和科研平台。

4.就业前景

目前国家在防灾减灾领域的人才缺口巨大。通过四年的学习,毕业生可以在应急管理、自然资源、地震、气象、水利、市政管理等行业企事业单位或管理部门从技术研发、工程实践和管理等工作,也可继续进入国内外知名高校及一流科研院所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或出国深造。

)测控技术与仪器

1.师资情况

现有专任教师19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9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14人,具有海外及博士后经历者8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互联网+、挑战杯、青春创客等国家级知名指导老师4人,江西省金牌研究生导师1人;拥有教育部“核能安全与辐射监测技术及仪器创新教师团队”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江西省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等、江西省优势科技创新团队及江西省名师工作室等;全体教师均有省级以上竞赛指导及获奖经历。

2.专业特色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是电子信息、仪器仪表、自动控制、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交叉的高新技术型新工科专业。专业紧密结合国家“十四五”规划、“工业5.0”和“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对接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形成了智能感知与信息处理、智能仪器与核地学仪器、自动控制与机器人技术等专业特色。

3.专业优势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既是江西省一流专业,又是江西省高峰优势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专业依托和服务“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质谱科学与仪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地质灾害智能感知技术与仪器”南昌市重点实验室等特色优势科研平台,在智能仪器、VR技术及应用、人工智能、自动控制、智慧农业等方面具有优势显著。近年来,三分之一以上的本科生获得过“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蓝桥杯”等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

4.就业前景

近年来,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均保持在95%以上,主要在北上广深、珠三角和长三角等大中型城市的IT行业就业,包括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如华为、百度)、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如比亚迪、格力)、核电行业(如中广核)等领域从事仪器仪表、智能制造、人工智能、自动化控制等相关的科学研究、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和生产管理工作。考研录取率超过30%,大批学生被以电子信息与仪器、计算机与人工智能等领域见长的著名高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湖南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录取。

(五)智能地球探测

1.师资情况

专业师资结构合理、实力雄厚,拥有教师26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4人,博士导师7人、硕士导师25人,享受国务院及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省金牌教师等省部级人才称号10人,并特聘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的兼职教师26人;拥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自然资源部科技创新团队、省优势科技创新团队、省名师工作室、省高水平教学团队等。教师团队被授予“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样板党支部”、“省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

2.专业特色

智能地球探测是2022年教育部新设立的人工智能、大数据、地球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高新技术新工科专业。该专业紧密结合国家“十四五”规划和地球探测发展趋势,以物理学、地球科学为基础,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科学等为抓手,系统学习智能地球探测相关理论和技术,实现传统地球探测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深度融合,培养“人工智能+地球探测”新型交叉学科复合型人才,适应地球探测领域信息化、智能化和自动化转型发展需求。

3.专业优势

作为江西省第一个、国内第二个获批的智能地球探测专业,该专业拥有“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和教学平台12个,以及国家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高新企业共建产学研用基地等共50余个,依托我校勘查技术与工程、地球物理学等国家一流专业,长期耕耘“人工智能+地球探测”领域,建树颇丰、优势突出;专业具备本科、硕士、博士与博士后的多层次办学规模;专业教师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国家、省部级奖励30余项,教学科研经验和积累颇丰。

4.就业前景

通过四年学习,学生可积累扎实的物理学、数学、地球科学和信息科学知识,掌握人工智能与地下探测专业技术,具备利用人工智能理论和技术解决地球探测工程问题的能力,以及从事互联网IT行业、大数据行业、人工智能行业、国防工业、应急管理、环保交通、电力水利、防灾减灾等领域工作和技术管理的能力,该专业国内高校目前尚无毕业生,行业人才缺口巨大,就业前景广阔,也可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深受“双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欢迎。

 

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一、基本情况

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源于东华理工大学(原华东地质学院)1960年创办的放射性水文地质专业,历经60多年的发展,目前拥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学位授权点,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和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资源与环境、土木水利2个专业学位授权点,拥有“十三五”国家国防特色学科《核燃料循环与材料》和《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十四五”江西省一流高峰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院现有环境工程(国家一流专业、国家工程教育认证专业、江西省一流专业)、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国家特色专业、国家工程教育认证专业、江西省一流专业)、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国家工程教育认证专业)、地下水科学与工程(江西省一流专业)4个本科专业,形成了“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

学院构建了多维研究平台,包括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放射性地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江西省地下水污染成因与控制重点实验、江西省质谱科学与仪器重点实验室、放射性地质与勘探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核资源与环境江西省国际合作基地、省级地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以国家核军工和核电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需求为导向,聚焦天然铀资源开发和水土污染治理修复,集“调查、勘探、研究、集成、转化”于一体,建立覆盖“山、水、能、土、气”、面向不同行业、国际合作-国家级-省部级-校级不同层次、室内与室外、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技术研发的大平台科研体系。

二、师资队伍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97人,其中专任教师89人,拥有一支教授、副教授为骨干,博士、硕士为主体的师资队伍,其中博士生导师8人,正高14人、副高28人,有博士学位77人。学院现有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1人,江西省级人才7人,江西省教学名师1人和江西省教育系统名师工作室1个;拥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铀资源勘查与铀矿产品提取技术”国家国防科工局科技创新团队和“水文地质与生态环境课程群”江西省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江西省教学创新团队,“铀矿采冶与环境修复”省级示范研究生导师创新团队。

三、人才培养

学院坚持“以学生为本,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全方位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为国家建设培养高素质有用人才。学院实验教学中心设施齐全,拥有国家级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设有基础水文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水质分析与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微生物、环境工程原理、水处理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力学、水泵与管网、建筑给排水等专业基础与专业实验室。建立了杭州地质认识、江山区域地质调查、三峡水利枢纽、江山水文地质、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九江分公司、江西省勘察设计研究院、江西洪城水业股份有限公司、江西领航检测有限公司、南昌市环境监测站、南昌中北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上海誉帆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厦门中平公路勘察设计院等专业教学实习基地以及中核抚州金安铀业有限公司、新疆中核天山铀业有限公司、江西省灌溉试验中心站等“产、学、研”基地。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受到社会高度认可,大部分毕业生已经成为政府、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与技术骨干,也可在知名高校相关专业继续深造,升学率达35%以上。

四、专业介绍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1.师资情况

拥有一支包括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省级教学名师和省级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等在内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5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1人,外籍教师1人,具有博士学位22人,博士生导师4人;拥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江西省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江西省省级示范研究生导师创新团队和国家国防科工局科技创新团队;建成2门国家一流课程、8门省级一流课程,获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等奖励8项;近5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国防科工局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70余项,获省级科技奖励10余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0余篇。

2.专业特色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源于1960年创办的放射性水文地质专业,主要培养掌握水文、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方面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高素质、宽基础、厚地学、强实践、重创新和国际化特征的一流人才;本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江西省2次专业综合评价中排名第一,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专业和国家管理专业、江西省一流专业、江西省品牌专业和卓越工程师培养试点专业,培养了大批高级专业技术与管理人才(包括大学校长4名、国家级勘察大师多名等);近5年,培养的学生在国家、省部级竞赛中屡创佳绩,获创新创业比赛全国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

3.专业优势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依托江西省“九五”、“十五”重点建设学科、“十一五”重点学科、“十二五”高水平学科、“十三五”一流优势学科和“十四五”一流高峰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拥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学位授权点,水利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资源与环境、土木水利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高层次科研教学平台,建成了杭州、三峡、江山等为代表的系列教学实习基地,并紧贴行业发展,校企联动,与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等大型国企、江西省水利、地质局等支柱产业共建产学研基地20个,为学生的专业实践、顶岗实习、就业等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与国际原子能机构、俄罗斯、德国等机构和国家保持长期的国际合作关系。

4.就业前景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在解决中国当前资源环境中的水环境保护、水资源安全问题、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具有日益强劲的国家和社会需求;学生毕业后就业方向广阔,近5年毕业生就业落实率达到90%以上,可在全国水利、核工业、地矿、交通和能源等行业的规划设计部门、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从事水文及水资源工程的科学研究、规划设计、预测预报、评价和管理等工作;也可进一步在水利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相关学科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学位,平均考研录取率超过35%。

(二)环境工程

1.师资情况

本专业拥有一支实力雄厚,年龄、职称、学历与学位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30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7人,有博士学位26人。拥有江西省级人才5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江西省金牌教师1人、国家清洁生产审核师5人、国家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2人、国家注册环保工程师2人、环境损害司法鉴定人12人;拥有“铀资源勘查与铀矿产品提取技术”国家国防创新团队、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铀矿采冶与环境修复”江西省示范研究生导师创新团队、“水文地质与生态环境课程群”江西省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环境工程专业教工党支部荣获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和江西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2.专业特色

近三十年来,专业依托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不断凝练和发展具有“核环境”的专业办学特色和发展方向,形成了资源化生物技术、辐射环境监测、放射性污染治理与修复、地下水污染防治等专业特色。近5年,承担了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70余项,出版专著5部、教材10余部,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获江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江西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防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江西省科技二等奖3项。与南昌市环境监测站、南昌水业集团环保能源公司、中核抚州金安铀业有限公司等20余家企事业单位共建了一批稳定的产学研和就业基地。

3.专业优势

环境工程专业源于1994年创建的环境监测专业,1998年更名为环境工程专业。目前拥有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0年)、资源与环境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博士点方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021年)、“十三五”国防特色学科“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2018年)。本专业是国家管理专业、国防军工专业、江西省“品牌专业”、江西省“特色专业”和江西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江西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排名第2,2019年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22年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

4.就业前景

环境工程专业在服务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污染保护重大需求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专业具有日益强劲的国家和社会需求,主要培养在环境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与施工、监测与评价、规划与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近5年毕业生就业落实率达到90%以上,学生毕业后就业方向广阔,可在环境科学与工程相关学科继续深造,近5年专业平均考研录取率达40%,也可在全国环保、能源、监测和核工业等行业的规划设计部门、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从事环境工程相关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环境监测、规划与管理等工作,大部分毕业生已经成为政府、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与技术骨干, 受到社会高度认可。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1.师资情况

本专业拥有一支年龄、职称、学历与学位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9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4人,硕士生导师10人。拥有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东华理工大学教学名师1人、东华理工大学“优秀教学奖”暨“锡源科技园丁奖获奖教师1人、国家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给水排水)1人;拥有“水文地质与生态环境”课程群江西省高水平教学团队,拥有“水力学”课程江西省课程思政教学团队。

2.专业特色

经过近20年的专业和学科建设,在矿山水环境保护、饮用水安全保障、海绵城市建设、黑臭水体治理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5年,主持承担了各类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0余项,开展供水安全、矿山水环境治理等技术服务项目18项,出版专著2部,教材4部,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拥有水力学、给水排水管网系统等省级一流课程、在线开放课程及精品资源共享课程6门。本专业紧扣学校办学特色,立足生态文明建设,围绕市政建设、饮用水安全保障、矿山水环境保护等领域的社会需求,培养解决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及其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3.专业优势

本专业通过住建部专业评估(认证),拥有土木水利领域(市政工程方向)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地下水污染成因与修复江西省重点实验室,以及水力学、水质工程学、泵站与管网等完备的专业实验室。与江西洪城水业股份有限公司、南昌中北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抚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抚州市城市规划院、南昌鹏鹞水务有限公司、上海誉帆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厦门中平公路勘察设计院等20余家单位共建了一批稳定的产学研和实习基地。近年来培养的学生在国家、省部级竞赛中屡创佳绩,获各类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大赛奖励40余项。

4.就业前景

毕业生可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政府或企业的生态环保部门、设计院、施工单位、房地产公司、环保企业、高校等单位从事给排水工程领域的规划、设计、施工、监理、运营管理以及科研等方面工作。当前,高速发展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海绵城市建设、黑臭水体治理等领域需要大量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毕业生就业市场广阔。近5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落实率达到90%以上,平均考研率超过30%,通过用人单位反馈,培养的毕业生受到社会高度认可,毕业5年后大部分毕业生已经成为政府、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与技术骨干,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地下水科学与工程

1.师资情况

本专业拥有一支实力雄厚,年龄、职称、学历与学位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7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2人,具有博士学位21人,博士生导师4人。拥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江西省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国家国防科工局“铀资源勘查与铀矿产品提取技术”等国家与省部级教学科研团队4个,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省级一流课程8门。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科技成果奖9项,江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等7项。拥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江西省教学名师”等一批优秀人才。

2.专业特色

本专业坚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学科融合的特色发展战略,坚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双重”服务面向,汇聚一流师资队伍、推进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强化人才培养质量体系建设。在地下水资源勘查、评价和管理,地热水文地质,生态环境水文地质,放射性水文地质、地质灾害防治、铀资源勘查与开发等领域独具特色,已成为行业领先、区域一流、特色鲜明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

3.专业优势

本专业源于1960年国内最早创建的放射性水文地质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管理专业、江西省品牌专业、江西省一流专业。拥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已成为我国地下水领域重要的科研和人才培养基地。拥有“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放射性地质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地下水污染成因与修复江西省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教学科研平台7个;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等共建产学研基地23个;建成三峡基础地质、江山水文地质、宜春温汤地热等综合教学实习基地5个。近年来,承担国家科技部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核军工、国际原子能机构等科研项目60余项,完成国家级、省部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50多项,获全国特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70余项。

4.就业前景

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可在核工业、自然资源、生态环保、水文水利、城市建设、交通等部门从事技术与管理工作,也可在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科院等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继续深造,已培养外籍院士、大学校长和国家级勘察大师等在内的一大批高级人才。毕业生深受行业与地方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一次就业落实率达90%以上、考研率达40%以上。

 

测绘与空间信息工程学院

一、基本情况

       测绘与空间信息工程学院(北斗学院)起源于原华东地质学院1956年组建的测量教研室。1974年成立测量系,并开始招收测量专业专科生,1978年开始招收测量专业本科生,2005年测量系与地质系组建成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2010年成立测绘工程学院,中国科学院院士龚健雅教授担任名誉院长,2023年更名为测绘与空间信息工程学院。学院现下设测绘工程系,地理信息系,国土资源与遥感系3个教学机构,拥有自然资源部环鄱阳湖区域矿山环境监测与治理重点实验室和江西省流域生态过程与信息重点实验室、北斗重点实验室等多个科研平台,1个测绘教学实验中心、17个产学研创新基地。

学院现有测绘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测绘科学与技术、地理学和公共管理学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测绘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点;测绘工程、土地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科学、遥感科学与技术和地理空间信息工程5个本科专业,成为本、硕、博人才培养链条完整的教学研究型学院。其中,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是江西省重点建设学科、江西省示范性硕士点;测绘工程(工程硕士点)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江西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首批学位点改革试点专业;测绘工程:江西省专业综合评价排名第1,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是国防科工局联合共建专业、江西省特色专业、品牌专业和五星级专业,2016年、2019年连续两次通过国际工程教育认证,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阵,江西省“十四五”期间优势专业;地理信息科学:江西省专业综合评价排名第1,入选为江西省一流专业建设点,江西省品牌专业;土地资源管理:是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江西省一流专业建设点和品牌专业;遥感科学与技术:江西省四星级专业。

学院拥有省部级以上高水平教学团队、基地、示范性实验室等教学创新平台6个,国家、省级教学成果奖10项、《GNSS原理与应用》、《摄影测量学》、《数字地形测量学》、《多平台三维激光扫描虚拟仿真实验》、《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和《地籍测量与管理》等国家、省部级优质和精品课程10余门。拥有三维激光扫描仪、测绘无人机、雷达干涉测量软件等价值4000余万元教学仪器设备和软件。

学院目前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测绘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单位,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理事单位,中国测绘学会测绘教育工作委员会、大地测量与导航专业委员会、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委员会、工程测量分会、矿山测量专业委员会、测绘仪器专业委员会等成员单位,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GIS理论与方法专业委员会成员单位,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教育与发展专业委员会成员单位,教育部高职高专测绘类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成员单位,江西省测绘地理信息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单位,江西省遥感应用学会副理事长单位,江西省土地学会常务理事单位,同时具有国家甲级土地规划资质,乙级测绘资质。

二、师资队伍

学院拥有一支学历层次、年龄、职称结构合理的教职工队伍,现有教职工87人(专任教师73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24人;具有博士学位65人(11人拥有海外留学经历),博士教师占比89%;博士生导师12人,硕士生导师6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江西省教学名师1人、青年井冈学者2人、江西省杰青1人、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学科带头人7人,骨干教师10人,百篇全国优博提名奖1人,叶雪安优秀教师奖1人、校级教学名师1人。教师毕业于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法国西布列塔尼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同时,为了加强对外合作交流,聘请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李建成等20余名国内外著名专家为兼职教授。

三、人才培养

学院目前在校生1627人,其中本科生1301人、博士和硕士生326人。在校本硕博各层次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GIS软件开发和技术应用竞赛、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各项竞赛,获得一大批竞赛奖项。其中,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全国二等奖3人次,三等奖7人次;获江西省一等奖12人次,二等奖14人次,三等奖38人次;多人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学校运动会和书画比赛中获得奖项。同时积极参与学术训练,在校生获批研究生创新项目25项,其中省级7项、校级18项;共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在《Journal of Surveying Engineering》等期刊发表SCI检索论文10余篇,在《测绘学报》等期刊发表EI检索论文20余篇,多人在各类学术会议和论文竞赛中获得优秀论文奖。毕业生升学率达位居全校前列,就业区域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北上广杭等发达城市,有一大批毕业生进入到了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高校深造以及江西省自然资源厅、江西省地质局、江西省水利科学院等测绘地信行业龙头企事业单位,深受用人单位好评,毕业生得到了快速发展。

坚持立德树人,秉承“艰苦奋斗、爱国奉献”的核军工精神,为国家输送培养了上万余名专业人才,涌现出了一大批著名校友,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龚健雅教授,长江学者杨坤教授,国家杰青赵少荣教授等国内外知名科学家;桂林理工大学副校长周国清教授,南昌航空大学副校长周世健教授等行政精英;广东南方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谢刚生、西安大地测绘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王小平、泰伯创始人兼CEO刘玉璋等著名企业家。

四、专业介绍

(一)测绘工程

1.师资情况

测绘工程专业拥有一支年龄、职称、学历与学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业教师40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业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达71.4%。教师队伍中有青年井冈学者,中国测绘学会大地测量与导航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教育与发展专业委员会委员、大地测量与导航专业委员会委员等,专业拥有省级教学团队2个。

2.专业特色

测绘工程专业结合我校办学特色和优势,坚持“学生为中心”办学理念,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教学科研积淀,形成了以下特色:

1)以核电工程测量为特色,在数字铀矿测量、大型核设施变形监测数据处理等方面形成鲜明的交叉学科优势。

2)突出“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坚持探索校企结合之路,注重卓越工程师能力培养,注重课内外实践教学环节。

3)围绕地方经济建设需求,重点在智能测绘、地理环境监测、自然资源与开发等方面培养人才。

3.专业优势

1974年设立测量系并招收“放射性矿山测量”专科专业、1978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测绘工程专业2002年被评为江西省首批品牌专业,2010年评为江西省高校特色专业,2011年入选第二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专业,2012年被列为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17年、2020年两次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8年江西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估中排名第一(1/4),2020年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2021年江西省一流专业验收“优秀”,2022年获批江西省五星级专业、一流优势专业。本专业拥有测量学、测量平差基础、工程测量学、控制测量学、摄影测量学、地籍测量与管理、GNSS原理与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原理等多门江西省一流课程,承担国家级“新工科”教学改革项目和省级教学研究项目20多项,获江西省优秀教学成果奖多项。本专业拥有自然资源部环鄱阳湖区域矿山环境监测与治理重点实验室和江西省流域生态过程与信息重点实验室、北斗重点实验室等多个科研平台,1个测绘教学实验中心、17个产学研创新基地;专业拥有测绘科学与技术硕士点和博士点,是本、硕、博人才培养链条完整的专业。

4.就业前景

测绘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深受企事业单位青睐。本专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95%以上,其中,30%左右在武汉大学等高校继续攻读研究生,50%左右在政府部门、国有企事业单位就职。就业领域主要包括国防、国土、交通、能源、环境、市政、水利水电等。从事陆海空运载工具导航与管理、智慧城市和工程建设、时空大数据与“互联网+”应用、自然资源调查与管理、房地产开发等领域的数据采集处理、应用和管理工作。学生也可结合本专业学科优势自主创业。

(二)遥感科学与技术

1.办学历史

本校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遥感专业)于2011年批准设立,并于2012年正式招生,是全国较早开设遥感专业的本科教育单位,也是江西省唯一开设遥感专业的院校。具备从本科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体系,已培养了龚健雅院士等遥感领域一批杰出科学家,在国内外测绘与地理信息科学领域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2.师资情况

遥感专业目前已经建设了一支德才兼备、拥有国际化视野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本专业现有教师30 人, 其中教授 6 人、 副教授 9 人、 讲师 15 人, 拥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为 100%, 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2 人、 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 1 人、 江西省教学名师 1 人、 江西省青年井冈学者 1 人、 江西省杰青2 人、 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学科带头人 2 人、 江西省高校领军人才 1 人、 江西省引进培养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千人计划”1 人、 江西普通高校金牌教师 1 人。

3.专业特色

遥感专业是跨物理、地学、信息与空间科学等领域的交叉学科,是国家基础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地理国情监测、“一带一路”等重大空间信息战略实施中的重要支撑技术和战略性新兴学科。东华理工大学遥感专业聚焦遥感技术与人工智能、 大数据、 云计算的融合应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现代测绘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能力,为实现国家信息总体安全和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空间信息服务与决策支持。

4.专业优势

本专业拥有铀资源探采与核遥感全国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环鄱阳湖区域矿山环境监测与治理重点实验室、江西省流域生态过程与信息重点实验室、北斗重点实验室等多个高层次遥感科研平台,培养平台优势显著,为学生全方面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5.就业前景

近五年,遥感专业本科毕业生一次性综合就业率为90.1%,主要去向分为深造和就业。深造院校主要有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等国内外名校。毕业生在测绘、国土资源、交通、地质、矿产、石油、农业、林业、水利、生态、环境等等几十个领域都对遥感科学与技术的人才有强烈的需求,就业形势非常好。

(三)地理空间信息工程

1.师资情况

本专业拥有一支年龄、职称、学历与学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业教师28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0人,具博士学位22人。有国务院政府津贴者、省级学科带头人、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及全国叶雪安优秀教师获得者,拥有省级教学团队1个。

2.专业特色

地理空间信息工程专业是面向智能测绘时代所设置的一个新工科专业, 全国已有多所高校开设本专业。在我校本专业由原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根据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延伸而来,具有20余年的办学历史,曾被评为江西省品牌专业,现为江西省一流专业建设点。

我校地理空间信息工程专业依托测绘学科和计算机学科设置。其中测绘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近五年,本专业教师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0余项,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纵向项目40余项,横向项目40余项,科研总经费1000万;主持省级以上教学团队建设、教改课题等项目10余项,出版教材7本;获省部级科研及教学成果奖12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三大检索20余篇,核心刊物60余篇。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各类竞赛活动,获国家级奖励30余项。本专业拥有江西省数字国土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环鄱阳湖区域矿山环境监测与治理重点实验室、地理空间信息工程实验中心等教学科研平台。

3.专业优势

我校地理空间信息工程专业紧密围绕国家和江西省智慧城市建设以及自然资源领域产业发展的战略需要来开设,培养面向国民经济发展和建设需要,适应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坚实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具有较强的领导意识、创新能力、持续学习能力和国际化视野,强烈的爱国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科技人才;具有扎实的测绘、计算机和地理学知识,具备空间信息工程设计、软件系统开发与项目管理能力的,能适应未来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发展趋势,能够在测绘、遥感、电力、国土、城规、水利、交通、环保、应急等领域,从事遥感、摄影测量、地理信息工程、自然资源监测等方面的生产、设计、规划及有关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具备研究与解决地理空间信息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和领军人才。

4.就业前景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智慧城市、大数据时代地理空间信息技术服务与应用领域。本专业前身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生就业率达96%以上、考研率达40%。毕业生除继续升学考研究生外,可在自然资源、城市管理、交通运输、水利、测绘、国防建设、公共安全等领域的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等部门从事与空间信息采集与处理、空间信息工程、空间信息平台研发、空间信息服务相关的科研、生产和管理工作。学生也可结合本专业学科优势自主创业。

(四)土地资源管理

1.办学历史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国家控点专业,创建于1996年,1997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2004年被评为“江西省品牌专业”,2005年取得硕士学位授权点,2017年获批“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9年获批江西省一流本科专业,2021年度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师资情况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专职任课教师为15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4人、讲师6人,高级职称教师占60%;博士学位教师 11人,占73%。目前有江西省“百千万”人才1人,省部级学科带头人1人、省级骨干教师3人;聘请了中国农业大学张凤荣教授等多位国内著名学者为兼职教授。教师队伍学历学位层次较高,年龄、学缘及职称结构合理,现有教师主要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武汉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土地资源管理学科知名院所。近5年来,本专业教师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横向合作科研项目5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2000余万,师均科研经费100多万;获国家级奖1项,省部级奖2项,出版专著与教材10余部。

3.专业特色

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依托测绘地理信息传统优势学科,形成了基于GNSS、GIS、RS的国土空间信息处理、国土空间规划、土地综合整治、土地生态环境监测与修复等专业特色,明确了管理学科工科化办学方向。根据土地科学发展趋势和国家自然资源管理事业需求,提供土地科学社会服务和土地科学研究平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4.专业优势

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江西省品牌专业与国家一流专业,专业综合实力在江西省位于前列。本专业拥有自然资源部环鄱阳湖区域矿山环境监测与治理重点实验室、江西省流域生态过程与信息重点实验室等实践性教学平台,建设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2个,为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提升提供了保障。在校期间,本专业学生可自愿报名参加全国大学生国土空间规划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不动产估价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自然资源科技作品大赛、全国大学生土地国情调查大赛等专业技能大赛。

5.就业前景

我国进入了“自然资源产权管理”新时代,从“摸清家底”的自然资源大调查到自然资源价格评估,从生态修复到生态经济,从国土空间治理、规划到国土综合整治等,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本专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90%以上,其中,25%左右在武汉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高校继续攻读研究生,35%左右在政府部门、国有企事业单位就职。就业领域主要包括各级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国土空间规划机构、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机构、不动产评估及咨询机构、不动产权籍测量及工程测量部门单位、土地信息系统研发部门、城市建设管理部门及农业、林业土地开发部门等,从事土地调查、国土空间规划、土地整治、不动产权籍管理及土地管理政策法规等专业技术及管理工作。近四年跟踪调查结果显示,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分布在江西及长三角、珠三角一带,毕业生满意度达到93%,单位对毕业生的认可度为94.1%。

 

化学与材料学院

一、基本情况

化学与材料学院创办于1959年,下设应化系、化工系、材料系、实验中心及江西省聚合物微纳制造与器件重点实验室、江西省合成化学重点实验室等教学科研机构,现有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科学与工程等3个本科招生专业,在读本科生1300余人;拥有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博士研究生招生方向,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2个学术硕士学位授权点,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学科教学(化学)学科教育专业学位授权点,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280余人。化学学科为江西省“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学科,“十三五”一流学科,“十四五”高峰特色学科,国家国防特色学科,是我校第一个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的学科。应用化学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为江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学院拥有江西省首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质谱科学与仪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质谱科学与仪器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平台,江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江西省高水平实验室、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江西省院士工作站、江西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省部级平台。

二、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工118人,已形成一支以教授、副教授为骨干,博士为主体的教师队伍;其中教授25人(二级教授11人),博士90余人。拥有质谱科学与仪器教育部创新团队,质谱科学与仪器、聚合物先进材料与加工、核化学与核燃料技术3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江西省“核技术与核化学”示范研究生导师创新团队和江西省“核分析化学课程创新”“应用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3个教学团队。

三、人才培养

学院坚持“以人为本,质量立院”的办学理念,全方位夯实学生的科学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国家建设输送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院基础设施齐全,教学条件完备,拥有江西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化学实验中心,国际原子能机构参比实验室等教学平台,教学实验室面积达6000 m2,仪器设备总价值达6000余万元。学院十分重视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工作,拥有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江西省一流课程14门,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9门;近年来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江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

学院始终注重学风建设,严抓教学质量,以“大学生德育素质积分管理”规范学生日常,以科研成果促进本科教学,并加强教学名师培养与教学管理、实验实习、考研深造、科技创新与竞赛工作落实等。近年来考研录取人数和重点院校录取人数位列前茅。

学院充分利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江西省重点实验室等各级平台,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近5年来,学院年均在研国家级科研项目60余项,年均到账科研经费约1400余万元;近年来科研成果获江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4项、江西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获国家国防技术发明二等奖、江西省技术发明二等奖各1项。

学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教师先后赴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英国、新加坡、捷克、新西兰、匈牙利等国家进行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先后与加拿大湖首大学、英国巴斯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等知名大学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确保学科建设始终位列世界前沿。近年来,学院还多次承担对国际原子能机构选派国际学员的培训任务,受到机构和学员的一致好评。

四、专业介绍

(一)应用化学

1.办学历史

应用化学专业创办于1959年,当年即开始招收“放射性岩石分析”专业的本科生。本专业2018年入选江西省一流本科专业,2019年入选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师资情况

应用化学专业现有专任教师48人,其中教授13人(二级教授6人),博士40人,硕士8人。国家“万人计划”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4人,江西省井冈学者2人,江西省杰青2人。

3.专业特色

应用化学系现拥有化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应用化学本科专业。应用化学专业2018年入选江西省一流专业,2019年入选国家一流专业;2022年的专业综合评价中,本专业排名位居全省第二名。化学学科为江西省“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学科,“十三五”一流学科,国家国防特色学科,“十四五”一流学科,是我校第一个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的学科;1998年获分析化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化学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

4.专业优势

应用化学系拥有江西省首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质谱科学与仪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质谱科学与仪器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平台,江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江西省高水平实验室、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江西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省部级平台;拥有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江西省优势科技创新团队,1个江西省高水平教学团队。近年来获江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江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江西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

5.就业前景

专业创办至今共为国家输送了3000多名优秀的本科毕业生,就业场所遍布核行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事业单位,如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等;也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考取了中国科学院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等全国一流高校的研究生,近几年的考研录取率维持在40%左右。

(二)化学工程与工艺

1.基本情况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前身为“精细化工”专业,成立于1992年,1993年正式招生,1998年更名为“化学工程与工艺”。2000年获得“应用化学”硕士点授予权,并列入江西省示范性建设硕士点;2005年“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被评为江西省品牌专业,同年获“化学工艺”硕士点授予权;2006年获“化学工程”硕士点授予权,2010年获“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授予权;2016年“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专业获留学生招生资质,2017年正式招生;2018年“化学工程与工艺”获批为江西省“双一流”建设专业,2019年获批为江西省一流专业。《化工原理》被评为江西省优质课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芳烃抽提与精馏3D虚拟仿真软件”获批江西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本科课程;《化工设计》、《化工机械基础》和《化学反应工程》等获批校级优质课程和重点建设课程。

2.师资队伍

目前,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师资力量充足,拥有专职教师23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7人、讲师7人,具有博士学位22人、硕士学位2人;硕士生导师20人;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3人、江西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含江西省青年科学家)4人、江西省青年井冈学者2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有7人曾作为国家公派访问学者在国外一流大学研修,8人具有在企业培训和工作的实践经历,并10位企业高级工程师兼职教师。

3.专业特色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涉及能源化工、有机与无机化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三废”治理及综合利用、核燃料循环等诸多领域,服务对象遍及化工、医药、材料、食品、环保、核工业等各部门。本专业将传授知识、提高能力与增强素质并举,在基础理论方面,强调应掌握坚实的理论和宽广的知识;在多元化培养方面,突出“新能源化工”和“化学分离”两个方向,体现“核特色”;在工程能力方面,本专业强调培养良好的技能与工程实践能力;在综合素质方面,本专业强调化工类人才应具备优良的全面素养和作风品质。

4.专业优势

在化工环保、新型化工材料、放射性核素分离富集与环境污染治理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省级优质课程、教学研究成果等教研成果丰硕,处于省内领先水平;建有江西最先进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可用于仿真学习、综合实训、认识与调研实习、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大学生科研立项等实践教学环节,构建了由课程教学演示型、仿真操作型、实训综合型、设计型、科研创新型5个层次的虚拟仿真实验结构体系;与多家知名化工企业建成产学研基地,为学生提供了最一流的实践教学条件;省内唯一有资格招收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留学生,拥有一批具有出国留学或访学经历的教师,可为本科生提供了国际化视野。

5.就业前景

本专业就业前景广阔。近五年来,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大于95%,毕业生主要分布在化工、能源、环保、制药、材料和军工等相关企事业单位和科研机构;年均研究生报考率40%以上,录取率超过60%,其中的50%获得出国留学、国内知名大学、重点大学深造。部分毕业生已成长为机关单位骨干、知名大学教授、成功企业家。

(三)材料科学与工程

1.办学历史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前身是创办于1996年的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2000年更名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2006年获“材料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7年获批“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8年获批为江西省“一流”建设专业,2019年入选江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年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师资情况

本专业拥有一支实力雄厚,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42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20人,博士37人、硕士5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33人。拥有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4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入选江西省青年科学家培养对象者3人。拥有江西省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聚合物微纳制造与器件”江西省重点实验室、“聚合物先进材料和加工”江西省科研创新团队。

3.专业特色

形成以高分子材料加工和无机非金属功能材料开发为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在高分子微纳制造、可降解聚合物制备与成型、纳滤膜的制备与应用、晶态陶瓷固化、膨润土在高放废物处置工程中的应用、粘土矿物功能化与核素吸附等方面取得国内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

4.专业优势

先后荣获国家“一流”建设专业、江西省“十一五”重点建设学科、江西省“十二五”特色建设专业和校级重点培育学科。《材料科学基础》为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材料概论(双语)》为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江西省高校育人共享计划课程。拥有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傅立叶红外光谱仪、差示量热分析仪等现代化材料分析仪器,校内实验室面积达1000m2、有十余个稳定的校外创新创业实习基地。近三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项、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1项、经费达800余万元,省部级项目30项、经费达460万元;已获得省级自然科技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发表学术论文合计百余篇,其中SCI/EI收录90篇;出版教材2部,发明专利19项。

本专业的在校生实践创新能力强,近三年,先后荣获“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中国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十余次。

5.就业前景

培养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和创新能力,能在高新材料、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电子信息、能源、通信器材、生物医用设备、建材、家电等企事业单位、研究院所和高校从事材料科学研究与教学、材料生产与加工、材料制备及设计、技术改造和经营管理等领域工作的工程技术型高级人才,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近3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0%以上;平均考研率超过35%,部分毕业生进入北京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苏州大学、南昌大学等知名院所深造。

(四)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中高计划)

1.简介

“中外高水平大学学生交流计划”(以下简称“中高计划”)双学位学分互认联合培养项目,是经江西省教育厅核准,由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及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联盟、北京中教人文国际文化交流有限公司等机构组织,为贯彻落实《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联合世界QS排名前300(或专业学科排名前100)的国外知名大学发起的学生交流项目。

学生需按中外高校制订的联合培养方案在双方学习。第一、二学年在中方大学学习,第三、四学年需在外方大学学习,通过学分互认的方式完成中外双方的联合培养方案。学业成绩符合要求的,可同时获得中、外高校颁发的学士学位证书以及中方大学颁发的本科毕业证书。

2.优势

世界名校合作,文凭含金量高。外方合作院校均为世界排名前300或者专业排名前100的世界高水平大学,其中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世界排名前50,排名接近浙江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

性价比高,费用经济。通过2+2联合培养的模式,为学生提升了留学层次、提供了充分的留学准备,节约了留学成本。

安全、快捷的留学直通车。项目合作方除提供境内服务外,还将全程负责学生在境外接机、住宿、学籍注册、境外学习和生活指导等后续管理与服务,为项目提供了安全保障,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以2年国内+2年国外形式,相较于直接出国1年预科+4年本科减少1年的时间,被誉为安全、快捷、经济的留学直通车。

双学位、学分互认、学历认证无缝对接。完成学业的学生将获得中外高校颁发的双学士学位,学生可继续在外方深造硕士。外方高校资质获得教育部认可,学位可向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申请认证。

3.外方合作院校——昆士兰大学(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简介

昆士兰大学,简称昆大(UQ),世界50强名校 、澳大利亚顶尖学府、著名高等科研学府之一。位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州首府布里斯班市,是澳大利亚常春藤名校联盟“八大名校”之一,始建于1909年,是昆士兰州第一所综合型大学,也是澳大利亚最大、最有声望的大学之一,其科学研究及学术水平在澳大利亚的大学之中始终位居前列。

昆士兰大学在最新的2021年QS世界大学排名第46位,U.S. News世界昆大排名第36位。均处于世界排名前1%位置,稳居澳洲大学前五。大学与世界17个国家包括帝国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的交流进一步提升了其在国际上的地位(更多信息请访问昆士兰大学官方网站:www.uq.edu.au)。

4.昆士兰大学化学工程学士(荣誉)简介

昆士兰大学化学工程专业隶属于工程信息技术学院,该专业有超过100年的历史,其综合实力具有世界领先水平。在2019年QS专业排名中,昆士兰大学的化学工程专业位居世界第33位。该专业获得澳大利亚工程师协会(EA)和化学工程师学会(Institution of Chemical Engineers)的权威认证。该专业通过团队项目工作和传统讲座课程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以及沟通和管理等非技术技能。该专业学生与昆士兰大学科研人员共享昆士兰大学工程学院的世界顶尖实验室。

5.外方合作院校转入要求

英语语言要求:雅思总分不低于6.5分,且听、说、读、写单科成绩不低于6.0分。未达标者可获得外方高校附带语言成绩要求的有条件转入学习通知书。

专业成绩要求:完成东华理工大学前两年的所有培养计划,赴昆士兰大学学习的学生前两年专业课程平均分达到70分以上(百分制,加权平均分)。

6.学业管理规定

参见《东华理工大学“中外高水平大学学生交流计划”学分互认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学业管理办法》。

7.特别提示

本项目为2+2联合培养项目,项目学生必须完成2年的国外学习经历,项目学生在我校学习两年后,未达到外方高校入学规定要求的,根据具体情况对学业管理作如下安排:

英语语言成绩(见外方合作院校英语语言要求)合格但专业成绩未达到外方合作院校要求的,或英语语言和专业成绩均未达到外方要求的,可继续在国内学习相关课程直至满足规定要求方可出国学习,但国内、国外学业总年限不得超过我校规定的最长学业期限(6年),超出年限者按自动退学处理。

如专业成绩合格但英语语言成绩未达到外方合作高校最低要求者,须自行安排英语强化学习,满足外方合作高校入学条件后继续出国学习。若自行学习一年后,英语仍不能达到最低要求,须赴外方合作高校进行英语语言强化学习。

因不可抗力(自然灾害、战争等)非个人主观原因不能赴外方合作高校学习的,可转入我校相同专业学习,修完转入专业培养计划要求的课程和学分(可以转换的学分除外),成绩合格,达到毕业及授予学位要求者,可获得东华理工大学颁发的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

因个人原因无法达到出国条件完成学习任务的,经所在学院批准同意后,在我校规定学习年限内,修完我校相同专业培养计划全部课程和学分外,还需赴外方合作高校交流学习一学期,修满4门外方指定的专业课程学分,达到我校毕业要求的,颁发东华理工大学毕业证书,符合学位管理规定的,颁发东华理工大学学士学位证书。修读外方合作高校的课程需参照国外课程费用标准按修课门数额外支付费用。

(五)复合材料与工程

1.办学历史

为了满足行业对新型“高精尖”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学校顺应时代发展,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上,2024年增设了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专业的前身是创办于1996年的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依托江西省“十一五”重点建设学科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2006年获“材料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7年获批“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2.师资情况

专业共有专任教师19名,全部具有博士学位,教授6人,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比55%,师资结构合理,创造力强。拥有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6人,有多位教师具有海外学术背景。

3.专业特色

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是一个理工结合、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其研究深度、应用广度及其生产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先进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专业目前形成了以先进复合材料设计、纳米材料与技术应用、能源电池与器件开发为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着重培养能够在复合材料与工程领域,如在国防军工(尤其是核燃料循环、放射性废物处置)、新能源等相关行业从事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有关的科学研究、材料开发、制品与模具设计及经营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4.专业优势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先后荣获国家“一流”建设专业、江西省“十一五”重点建设学科、江西省“十二五”特色建设专业和校级重点培育学科。《材料科学基础》为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材料概论(双语)》为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江西省高校育人共享计划课程。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在材料微纳结构设计、新型功能膜材料、电化学储能器件、有机功能材料和复合材料成型加工等研究方向上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师资团队具有深厚的学术背景和专业能力,近年来,在科研项目、成果转化和发表高质量论文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并且多位教师拥有多元化的国际背景,为学生提供国际化的视野。依托功能有机高分子江西省重点实验室作为实验教学中心,该实验室拥有先进的仪器设备和宽敞的场地,为大学生在科技创新、认识与调研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提供全面支持。与省内外多家新材料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和实习机会。

5.就业前景

毕业生就业前景广泛,可以在科研机构或高新技术企业从事复合材料的研发工作,可以为国防军工、新能源和电子信息等行业提供工程技术方案,可以在高校或研究机构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可以在政府部门或咨询机构从事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相关的管理工作,同时可以利用所学知识,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推动新材料技术的发展。

同时,江西省人民政府发布的《服务江西经济社会发展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设置指南(2022年版)》,鼓励高校积极设置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本专业的增设符合江西省发展规划,将助力江西省新能源等新材料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缓解地方电子信息、锂电和光伏新能源等产业的人才短缺。

 

核科学与工程学院

一、基本情况

2001年,东华理工大学在核技术及应用学科建设基础上,开设了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是我国核专业招生较早的高校之一。2005年学校成立核工程技术学院,2006年开设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2007年开设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专业,2012年更名为核工程与地球物理学院,2016年为进一步推进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突出特色,凝练方向,重新组建了核科学与工程学院。

目前,学院设有核工程与核技术系、辐射防护与核安全系、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系三个教学系和核工程技术实验实习中心,并设有江西省核辐射探测及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核燃料与核化工研究所、粒子与核技术研究所、辐射防护与工程研究中心等四个科研机构。

核科学与工程学院是我校集核学科专业于一体的特色品牌学院,也是我国核燃料循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近年来主持省教改项目10余项,其中省教改重点项目7项,专业教学改革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江西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教师主持科技部重大仪器专项、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30余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江西省科学技术三等奖等省部级奖励6项。

二、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66人,专任教师56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49人,在读博士3人。师资结构合理,学科带头人引领核学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中青年博士在核学科专业领域成绩显著。学院现有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2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教育部核工程类专业教指委委员1人,国防科技工业科学技术委员会核领域专业组成员1人,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1人,国际工程教育认证骨干专家1人,江西省科技协会常委1人,“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与技术带头人计划1人,入选国土资源部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1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4人,江西省高校教学名师1人,江西省井冈之星青年科学家2人,江西省优秀科技工作者4人。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了教育部核工程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核工程类专业指导性规范的制定以及工程认证专业补充标准的制定等工作。

三、人才培养

核科学与技术是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是江西省示范性硕士点和高水平学科,“十三五”期间核科学与技术学科下的核技术及应用、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核安全与核应急技术等方向获批国家国防科工局国防特色学科。学院按照核工程类专业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的质量标准和要求,培养数理基础扎实、具有国际视野的交流与沟通、多学科交叉渗透、能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的应用型创新型高素质核专业人才。除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学校优秀学生奖学金外,学院还设有“核学科专业奖学金”、“怡星成才奖学金”激励学子刻苦学习。近五年毕业生多人考取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等“双一流”高校、科研院所研究生继续深造,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0%以上。毕业生优秀的专业素养所形成的良好口碑,使他们成为核工业系统的技术与管理骨干,其中有“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中核集团技术能手”等。

四、专业介绍

(一)核工程类(含核工程与核技术、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

1.师资情况

专业现有专任教师39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6人,博士与在读博士37人,拥有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2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江西省高校教学名师1人,江西省井冈之星青年科学家培养对象2人,江西省优秀科技工作者2人。另聘请清华大学、兰州大学、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生态环境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等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兼职教授多人,拥有“核能安全与辐射监测技术及仪器”江西省优势科技创新团队、“核能与核技术”江西省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核能安全与辐射监测技术及仪器教师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2.专业特色

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是国家一流专业、国家特色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江西省“十四五”期间一流专业特色专业、省一流专业、省“五星”专业、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19年通过了国际工程教育认证,2020年获批第二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设立全国首个“钱七虎”拔尖创新人才班。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是国防紧缺专业、江西省一流专业,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优势,与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共享“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资源与教学资源。

3.专业优势

专业共享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核技术应用工程研究中心等7个国家与省部级实验室(中心),拥有江西省核工程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江西省科普教育基地,中心下辖10余个功能实验室,实验教学面积1000余平方,教学设备资产价值约2500万;拥有功能完善的专业实习就业基地20余个。专业拥有“工业CT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核辐射测量原理”2门国家一流课程;“核能与工程技术概论”、“原子核物理”、“核电子学与核仪器”、“核反应堆安全”等江西省精品视频课程或一流课程近10门。近年主持省教改项目10余项,其中省教改重点项目7项,专业教学改革成果获江西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专业教师主持科技部重大仪器专项、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30余项。

4.就业前景

核能将成为中国未来能源的绿色支柱与主流方向,核工程类专业毕业生深受社会欢迎。近年,专业考研录取率超33%。毕业生多人考取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等“双一流”高校与科研院所继续读研深造,约30%的学生赴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等央企就业,学生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积累了良好的口碑,很多毕业生已成为核工业系统的技术与管理骨干,其中有“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中核集团技术能手”等。

1)核工程与核技术

毕业生可在核电工程、国防军工、医疗卫生、环保检测、工矿企业、核仪器公司等单位从事研究、规划、设计、管理、核电运行及设备制造、技术咨询等工作。近年毕业生多人考取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双一流”高校、院所继续读研深造,接近35%的学生赴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等央企就业,学生的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

2)辐射防护与核安全

毕业生能在核电站、检测机构、环境保护部门、核工业相关的工矿企业、研究院所、医院放疗部门、核仪器设备研发及制造企事业单位和高等学校等从事核电厂核安全评价与监督、辐射防护、核设施退役环境治理、辐射环境监测与评价、核仪器设计与技术开发和管理等工作。该专业学生考研录取率逐年增涨,多人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山大学、苏州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双一流”高校及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近代物理研究所等院所继续读研深造,攻读核科学与技术、能源动力等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近年来,专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在93.5%以上,位居学校前列。

(二)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

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专业是具有国防特色背景、适应清洁能源迫切需求的新增专业,是国家新兴发展战略产业所需专业,属国家和行业发展的紧缺专业,是“4+1”国控专业之一。2006年在秉承学校优势特色基础上,我校向教育部申请并获批准,于2007年招生,学制四年。专业于2014年入选江西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工程,2021年获批江西省一流专业,2022年在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被评为江西省“四星级专业”。

1.师资情况

专业师资力量雄厚,专业共有专任教师15人,其中博导2人,硕导13人,教授3人、副教授5人。专业教师毕业于兰州大学、四川大学、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等核领域知名大学与科研院所,且全部具有博士学位。专业建有一支高层次人才队伍,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1人,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与技术带头人计划1人、“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江西省青年井冈学者1人。专业教师视野开阔,具有海外留学/访学背景8人,6人曾在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著名高校、研究院所交流研修,3人具有在国家原子能机构、国家核安保中心等国家机关挂职经历。

2.专业特色

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专业秉承“强核报国、创新奉献”的新时代核工业精神,经过十余年建设,形成以“化工”为血液,以“核”为心脏,以“工程实践”为血管的专业特色,以“省一流专业”和“卓越工程师”计划为推动力,注重强化学生的工程观念、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计算机应用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适应国家核燃料循环全产业链及化学、化工领域经济建设需要,具有国际交流能力的人才。

3.专业优势

专业共享国内唯一的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际原子能机构参比实验室,放射性地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7个国家/省部级高水平科研平台;建有核工程技术江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核燃料与核化工研究所等实践基地,下辖10余个功能齐全的专业实验室。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国家核安保技术中心、中核新疆地矿科技、中核内蒙古矿业有限公司等建成“产、学、研”基地15个。近5年获江西省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3项。专业紧盯核燃料循环全产业链中的前端和后端两个环节,就铀及伴生资源综合开发、放射性环境治理、乏燃料后处理、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等多领域,开展相关的基础及应用科学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核能开发、退役治理、国防基础科研、中核自主研发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近5年获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科技进步奖、绿色矿山科技奖等奖项6项。专业一贯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建有“继往开铼”、“铀凤来仪”、“畅通无阻”、“铀目科技”等国家/省部级大学生科创团队5个。近年在挑战杯、互联网+、创青春、核+X等各类比赛中取得了国家级/省级金、银、铜奖近10余项。

4.就业前景

毕业生既适应在核电站、核能研究院和设计院、核试验基地及环保等相关领域工作,也可在民用材料、化学工程与工艺、资源环境科学与工程、能源工业、化学制药等专业领域从事生产、规划、设计、管理、教育和研究开发工作。专业学生近5年研究生报考率超60%,一志愿上线率超50%,录取率近40%,多数学生进入中国科学院、兰州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南京航天航空、上海大学等“双一流”高校、研究院所深造。近三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高于90%,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积累了良好的口碑,树立了“下得去,留得住,有所为”的良好形象,大部分学生已经成为核工业系统的技术骨干或管理精英。

 

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

一、基本情况

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源于1985年建立的华东地质学院电子系以及兵器工业学校机械系,是以核电子学与智能仪器、嵌入式系统应用、半导体器件与集成电路设计、先进控制与智能设备、军工与新能源机械、先进制造等专业方向为特色的教学科研型学院。学院设有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工程、机械工程三个硕士点,机械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自动化、智能制造工程五个本科专业。现有教职员工99名,在校学生2100余名。“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为江西省“十二五”重点学科,江西省高校学科联盟牵头单位,并获批江西省一流学科中的培育学科。“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先后获批为江西省品牌专业、特色专业、江西省一流(特色)专业,并获得国家卓越工程师建设项目,系江西省首批品牌专业。

二、师资队伍

学院拥有一批教学实践和科研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其中教授、副教授42人,博士44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39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3人,江西省学科带头人4人,中国电子学会理事2人,江西省电子与自动化学会、机械工程学会理事5人。学院立足英雄城、扎根红土地,坚持用特色党建引领特色人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强,毕业生就业率高、就业质量好。

三、人才培养

为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就业能力,我院在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湖北、湖南等地建设了多个校外实习与就业基地,先后与中核二三建设集团、上海贝圣科技、上海亿道、湖北二汽、中兴通信、苏州中科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广东火电工程总公司、广东正业电子、江西齿轮厂、鹰潭三川智慧等知名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基地,为开阔学生视野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并为学生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为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我院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挑战杯、机器人、电子设计竞赛、蓝桥杯、机械创新设计竞赛等多种课外科技活动,并成立了课外科技创新小组。近年来学生获得“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一等奖、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一等奖、中国机器人大赛一等奖、全国机械创新大赛二等奖、省机械设计、电子设计等奖项200余项,学院培养的毕业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近5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86%以上,平均考研率超过20%。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

四、专业介绍

(一)机械工程

1.办学历史

机械工程专业拥有近40年的办学历史,已为国家培养各类机械人才六千余名。本专业2013年获批与爱尔兰香农理工大学-中部中西部(原爱尔兰阿斯隆理工学院)国际合作办学“机械工程”专业(3+1)项目。2016获批“机械工程”专业领域硕士学位授予权,2019年首批入选国家“双万计划”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师资情况

本专业拥有一支年龄、职称、学历与学位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9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3人,博士学位教师15人。本专业有省高等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2名。具有国外学习或研究经历者7名。

3.专业特色

本专业根据“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要求,围绕国家能源战略需求,依托江西省新能源工艺及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适应国家制造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在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中,紧密围绕新能源产业链,结合风能、太阳能、核能的工程背景,形成了新能源机械的专业特色。奉行“三全育人”理念,深化全过程育人方法和手段,人才培养效果显著。

致力于增强教师的对外交流能力,提高专业国际化教学水平。定期派教师前往香农理工大学学习和交流。

4.专业优势

本专业建设以行业发展为导向,通过专业培养,毕业生具有全面的综合素质、扎实的工程素养以及开阔的国际视野,已在包括装备制造、汽车、家电、核电、风能等行业作出了较大贡献,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转型发展。

近年来,本专业教师先后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26余项,省级教改课题15项,完成省级质量工程项目1项,省级、校级教学成果奖6项,编写及出版特色教材15部,公开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取专利50余项。

本专业秉承“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学生竞赛获得了国家级一等奖11项,二等奖24项,省级一等奖30项,二等奖45余项。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8项,项目执行情况良好。

5.就业前景

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掌握机械设计与制造、生产管理、设备维护、质量控制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和创新能力,能从事产品开发与制造、质量检测、设备管理与维护、运行管理、技术推广与营销等工作的专业人才。本专业为工科通用专业,就业领域很广,就业形势很好,毕业生实际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其中不少同学考取上海交大、吉林大学、大连理工、华南理工、南京理工,上海大学等重点高校研究生,考研录取率达30%。在国家对制造行业高度重视的背景下,本专业的就业前景更加广阔。

(二)智能制造工程

1.办学历史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是东华理工大学为适应国家可持续发展需求,为满足社会对高端制造领域技术人才的迫切需要而新开设的专业。2020年开始首次招生。本专业现依托本校的机械工程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齐备。机械工程专业2019年首批入选国家“双万计划”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师资情况

本专业拥有一支年龄、职称、学历与学位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1人,其中教授、副教授6人,博士学位教师8人。本专业有省级人才2名。

3.专业优势

近年来,本专业教师先后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4余项,省级教改课题8项,省级、校级教学成果奖4项,公开发表论文,40余篇,获取专利20余项。

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是培育我国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必由之路,是抢占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对于推动我国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我国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实现制造强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本专业根据“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要求,围绕国家智能制造发展需求,依托江西省新能源工艺及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聚合物微纳制造与器件重点实验室等,以适应国家制造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实施先进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使该专业具有很好的社会适应性、先进性。

4.培养目标

培养能够突破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带动制造业智能转型的高层次领军人才;培养既擅长制造企业管理又熟悉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能够开展智能制造技术开发、技术改进、业务指导的专业技术人才。本专业不断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技术技能人才教育模式,促进企业和院校成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双主体”,培养满足智能制造相关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5.就业前景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我国智能制造发展已取得明显成效,以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仪器仪表为代表的关键技术装备取得积极进展;智能制造装备和先进工艺在重点行业不断普及,离散型行业制造装备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步伐加快,流程型行业过程控制和制造执行系统全面普及,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大大提高。在此背景下制造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就发生了很大变化。制造相关行业本来一直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吸纳大户,大约每5个人中就有1个进入该行业工作。而目前制造业的智能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很大变化。传统制造业中越来越多的工作已越来越智能化,需求的人才也就要求更好的掌握智能技术。就业研究数据也反映出当前制造业与新一代的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对人才需求的影响。本专业就业形势相当乐观。

(三)电子信息类(含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

1.电子信息工程

1)办学历史

1956年东华理工大学建校之际成立电子教研室, 1985年开办电子技术应用专科专业,1994年教育部批准设置应用电子技术本科专业,1998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调整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02年获批江西省首批品牌专业,2005年获批海军国防生培养专业,2010年获批江西省特色专业和江西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13年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2019年入选江西省一流(特色)专业建设点,2021年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2)专业师资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师资实力雄厚,学科梯队结构合理,现有专职教师22人,其中教授4人、博士及副高以上教师17人,实践性教学与管理专职教师2人,国外学习或研究经历者9人。专业教师老中青相结合,坚持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具有很好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形成了三个具有明显特色和优势的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3)专业特色

本专业以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研究型与复合型人才培养为辅;依托“电子科学与技术”江西省一流学科、省高校学科联盟首批牵头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核技术应用教育部工程中心和江西省新能源工艺及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部级重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面向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需求和科技发展前沿,结合学校核技术、核仪器方面的学科优势,承担多项国家核工程领域研究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8项标志性成果;面向嵌入式系统、核智能仪器应用领域,覆盖核信息获取、传输、检测、处理过程,形成嵌入式系统应用、信号与信息处理、核电子学与智能仪器等专业特色;培养从事电子信息系统、通信系统、智能仪器仪表、人工智能等领域产品设计、工艺制造、研究开发、技术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高素质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专业培养出王耀南院士为代表的一批杰出人才。

4)专业优势

专业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江西省首批品牌专业、江西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江西省特色专业、江西省一流(特色)专业建设点、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获批核能安全与辐射监测技术及仪器创新团队-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出版专著、教材26部,完成“单片机原理及应用”、“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省级精品资源课程建设,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一、二等奖各一项,获批省级以上教改项目35项、发表教研论文28篇;累计承担国家级项目35项、省部级项目45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西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在内的9项标志性科研成果,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授权国家专利70余项。建有专业实验室20个,校外实习、就业基地15个。

5)就业前景

5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0%以上,本专业市场需求尤为巨大,就业前景非常广阔。主要就业领域包括电子仪表、智能仪器、智能家居物联网、家用电器(包括电路焊接、工艺、装配、质量检测等)、汽车电子(包括倒车雷达测距、测速、灯光控制、车门检测、雨刷控制器、防盗报警器、汽车仪表和导航仪等)等嵌入式系统应用领域的设计开发。平均研究生录取率超过25%,每年均有学生考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天津大学、重庆邮电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深圳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等重点院校。

2.电子科学与技术

1)师资情况

该专业教师队伍的博士学位比达88%,包括全国优秀教师在内的专职教师18人。其中教授3人,副高4人,年龄、职称、学历与学位结构合理、具有国外学习或研究经历者8人。建有专业实验室10余个,校外实习及就业基地10余个。

2)专业特色

该专业面向国家信息产业发展战略需求,对接江西省稀土及半导体新材料、新型光电、集成电路、智能装备等数字经济产业,依托于省级一流学科、核技术应用教育部工程中心、江西省新能源装备及制造技术工程中心等省部级重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过硬的专业能力、良好的综合素质,并具有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专业人才。基于长期积累的半导体技术研究基础,并结合学校核技术方面的学科特色,形成了半导体辐射探测材料及器件、磁光电信息存储技术及器件、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信号与信息系统应用方面的专业特色。

3)专业优势

该专业服务学科荣获江西省“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十三五”、“十四五”一流建设学科,2016年,被评选为江西省高校学科联盟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牵头单位,2017年获批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学位授予点。在2021年江西省第二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排名第二。

4)就业前景

该专业要求学生掌握电子器件、电路与系统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工程应用知识,掌握电子功能(半导体与磁性)材料与器件、微电子集成电路、辐射信号与信息处理等基本理论、设计方法、制造工艺和测试技术。该专业分为微电子技术和电子系统开发与应用方向,其中微电子技术方向突出电子元器件和系统集成技术相关领域的知识结合和工程应用,电子系统开发与应用方向突出信号与信息处理及嵌入式系统应用相关领域的知识结构和工程应用。近5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0%以上,且以就业于IC设计、制造及嵌入式系统应用等半导体产业、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平均考研人数超过50%,且每年均有学生考入东南大学、吉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以及厦门大学等重点院校。

(四)自动化

1.专业科普

自动化就是用机器代替人工作,自动化技术是体力劳动者的“解放军”。当前,我国人口结构与就业观念发生了重大改变,大量企业受到用工成本高、招工难的困扰。在此背景下,自动化技术成为需求最迫切、发展最迅速、应用最广泛的高新技术。在制造业中应用自动化技术,将大幅提升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大量减少操作工人。

2.师资情况

本专业拥有一支实力雄厚,年龄、职称、学历与学位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专兼职教师20人,教授6人(江西省百千万工程人选3人、省级学科带头人3人、省级骨干教师3人)、博士及副高以上教师60%以上,实践性教学与管理专职教师4人。

3.专业特色

面向国家能源发展战略需求,将自动化理论与技术应用到核辐射信息的自动采集、检测和处理过程,研发的系列化核辐射探测仪器及装置在核辐射领域的广泛应用,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多项标志性成果。近些年在超声波气体流量检测、水下机器人技术、复杂系统建模与控制等方面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面向工业4.0背景与互联网+技术应用,在超声波燃气表、能源计量管理与远程抄表方面解决了相关行业的技术难题,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在学生培养中实施“导师制”贯穿学生培养过程,以项目驱动方式促进专业知识的应用,形成科学合理、富有活力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此同时,以组织参加“机器人”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与综合能力,挖掘学生潜力,发现和培养拔尖人才,并带动教学科研创新,形成“学习、竞争、成长”氛围与人才培养机制。

4.专业优势

自动化专业是东华理工大学“双一流”学科支撑的本科专业。于1998经教育部批准设立,1999年开始招生,学制四年。2010年获批“嵌入式系统应用”江西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06年开始在电子与科学技术学术型学科招收嵌入式系统与自动控制方向硕士研究生,2016获批“控制工程”专业领域硕士学位授予权。依托核技术应用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省新能源工艺与装备研究中心两个平台,拥有教学与科研创新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已建成覆盖专业需求的6个教学与科研实验室,仪器设备总值达800万元。实验室总面积约达650㎡。已建立长沙威胜集团、江西省计量测试研究院、许继电气等教学实习与科研基地。图书馆先后购买本专业图书25800余册,对学生开放国内外影响力较大的6个电子期刊数据库。确保学生的培养质量。

5.就业前景

本校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可选就业范围广。工矿企业、高科技公司、交通(陆海空)、电力、通信、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及政府科技部门是主要的就业领域。典型工作岗位:自动化系统设计工程师、电气工程师、仪器仪表工程师、硬件设计工程师、软件设计工程师。本专业发展速度快、从业人员待遇高、工作环境好,有着光辉的前途。近年综合就业率达到95%以上(含已录取研究生),大量毕业生在工作岗位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每年约40%以上同学顺利考上研究生,其中包括浙江大学、西安交大、大连理工、南京理工等重点高校的研究生。

 

 

电子信息现代产业学院

一、基本情况

电子信息现代产业学院与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合署运行,源于1985年建立的华东地质学院电子系以及兵器工业学校机械系,是以核电子学与智能仪器、嵌入式系统应用、半导体器件与集成电路设计、先进控制与智能设备、军工与新能源机械、先进制造等专业方向为特色的教学科研型学院。2024年3月入选第二批江西省普通本科高校现代产业学院立项建设重点项目。

电子信息现代产业学院与井冈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吉安市木林森实业有限公司、江西立讯智造有限公司、吉安满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亚新材料科技(江西)有限公司、江西省通讯终端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合作共建,对接井冈山经开区光电显示、通讯终端产品产业链发展需求,构建“校+政+企”协同育人机制,开设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机械工程等本科专业;控制工程、机械工程、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等硕士研究生专业。本科生(电子信息工程、机械工程、自动化等专业)培养采用 “2+2”培养模式:在校本部学习2年通识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在产业学院吉安校区学习2年面向电子信息产业链的专业方向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硕士研究生培养采用“1+2”培养模式,在校本部学习1年专业基础课程,在产业学院吉安校区完成2年专业实践教学环节。

二、师资队伍

王耀南院士担任学院名誉院长,学院拥有一批教学实践和科研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其中:专职教师28人,教授、副教授以上20人;企业教师24人:来自于江西省通讯终端研究院(由湖南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与东南大学联合成立)、木林森、立讯智造等企业兼职教授、副高以上17人。

三、人才培养

产业学院面向国家战略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围绕井冈山经开区电子信息产业战略布局,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开展面向光电显示、通讯终端的课程、实践与就业基地、技术研发与服务平台建设,推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机制改革,提升学生在光电显示、通讯终端产品产业链技术需求中的技术创新与技术服务能力;开展电路方案设计、产品生产制造、工艺流程改造与检测装备研发等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质量人才培养;构建“建平台、聚团队、育人才、兴产业”的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促进地方产业升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汇聚发展新动能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为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我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机器人、电子设计竞赛、蓝桥杯、机械创新设计竞赛等多种课外科技活动。近年来学生获得全国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0项,省级奖项50余项,学院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较大提升,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

四、专业介绍

(一)电子信息工程

1.办学历史

1956年东华理工大学建校之际成立电子教研室,1985年开办电子技术应用专科专业,1994年教育部批准设置应用电子技术本科专业,1998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调整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02年获批江西省首批品牌专业,2005年获批海军国防生培养专业,2010年获批江西省特色专业和江西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13年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2019年入选江西省一流(特色)专业建设点,2021年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2.专业师资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师资实力雄厚,学科梯队结构合理,现有专职教师15人、企业教师12人,其中教授、副高以上教师20人。专业教师老中青相结合,坚持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具有很好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形成了三个具有明显特色和优势的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3.专业特色

本专业以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研究型与复合型人才培养为辅;依托“电子科学与技术”江西省一流学科、省高校学科联盟首批牵头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核技术应用教育部工程中心和江西省新能源工艺及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部级重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面向国家战略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围绕井冈山经开区电子信息产业战略布局,面向电子信息系统、通信系统、嵌入式系统等应用领域,覆盖信息获取、传输、检测、处理过程,形成电子信号与信息获取、信号与信息处理等专业特色;培养从事光电显示、通讯终端、智能仪器仪表、人工智能等领域产品设计、工艺制造、研究开发、技术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高素质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

4.专业优势

专业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江西省首批品牌专业、江西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江西省特色专业、江西省一流(特色)专业建设点、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获批核能安全与辐射监测技术及仪器创新团队-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出版专著、教材26部,完成“单片机原理及应用”、“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省级精品资源课程建设,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一、二等奖各一项,获批省级以上教改项目35项、发表教研论文28篇;累计承担国家级项目35项、省部级项目45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西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在内的9项标志性科研成果,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授权国家专利70余项。建有专业实验室20个,校外实习、就业基地15个。

5.就业前景

本专业市场需求尤为巨大,就业前景非常广阔。主要就业领域包括光电显示、通讯终端、电子仪表、智能仪器、智能家居物联网、家用电器(包括电路焊接、工艺、装配、质量检测等)、汽车电子(包括倒车雷达测距、测速、灯光控制、车门检测、雨刷控制器、防盗报警器、汽车仪表和导航仪等)等应用领域的设计开发。

(二)机械工程

1.办学历史

机械工程专业拥有近40年的办学历史,已为国家培养各类机械人才六千余名。本专业2013年获批与爱尔兰香农理工大学-中部中西部(原爱尔兰阿斯隆理工学院)国际合作办学“机械工程”专业(3+1)项目。2016获批“机械工程”专业领域硕士学位授予权,2019年首批入选国家“双万计划”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师资情况

本专业拥有一支年龄、职称、学历与学位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专职教师15人、企业教师12人,其中教授、副高以上教师17人。

3.专业特色

本专业根据“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要求,围绕国家能源战略需求,依托江西省新能源工艺及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适应国家制造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在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中,紧密围绕新能源产业链,结合风能、太阳能、核能的工程背景,形成了新能源机械的专业特色。奉行“三全育人”理念,深化全过程育人方法和手段,人才培养效果显著。

致力于增强教师的对外交流能力,提高专业国际化教学水平。定期派教师前往香农理工大学学习和交流。

4.专业优势

本专业建设以行业发展为导向,通过专业培养,毕业生具有全面的综合素质、扎实的工程素养以及开阔的国际视野,已在包括装备制造、汽车、家电、核电、风能等行业作出了较大贡献,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转型发展。

近年来,本专业教师先后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26项,省级教改课题15项,完成省级质量工程项目1项,省级、校级教学成果奖6项,编写及出版特色教材15部,公开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取专利50余项。

本专业秉承“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学生竞赛获得了国家级一等奖11项,二等奖24项,省级一等奖30项,二等奖45项。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8项,项目执行情况良好。

5.就业前景

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掌握机械设计与制造、生产管理、设备维护、质量控制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和创新能力,能从事产品开发与制造、质量检测、设备管理与维护、运行管理、技术推广与营销等工作的专业人才。本专业为工科通用专业,就业领域很广,就业形势很好。在国家对制造行业高度重视的背景下,本专业的就业前景更加广阔。

 

信息工程学院

一、基本情况

信息工程学院始建于1985年,是一个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为特色的学院。学院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通信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网络空间安全、人工智能、软件工程(中外合作办学)等六个本科专业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学术硕士学位授予点、电子信息类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两个专业获批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江西省第二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全省专业排名第一,获评五星专业,是江西省品牌专业、江西省一流特色专业、江西省重点学科;通信工程专业获评四星专业,是“国家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江西省一流特色专业。学院获批数学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数据结构等国家级本科一流课程3门,获批省级一流课程4门、虚拟仿真实践教学项目2门、精品在线课程2门、省级共享育人课程1门、省级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省级优质课程2门。校级线下线下混合试点课程3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2个,校级思政示范课程7门。学院拥有江西省核地学数据科学与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放射性地学大数据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江西省网络空间安全智能感知重点实验室、江西省研究生教育与创新基地、江西省计算机实验示范中心、江西省网络安全实训基地、江西省电子信息类嵌入式系统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区。目前在校硕士研究生200余人,在校本科学生1700余人。

二、师资队伍

学院拥有一支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现有各类师资90余人,其中硕士、博士学位教师95%。学院注重教师发展计划,突出团队建设和团队合作,拥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省学术学科带头人、江西省金牌教授、省级骨干教师、省级教学名师、东华理工大学模范教师各1人。学院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图形图像、网络与信息安全等3个省级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计算机基础校级教学团队、多媒体软件工程创新团队。为保障各个层次的教学和科研奠定了基础。

三、人才培养

学院以服务国防和地方经济建设为办学宗旨,面向社会的实际需求,培养具备计算机应用与开发能力、信息采集与处理能力、通信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能力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学院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培养,把工程化培养与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两大特色,先后与国内著名的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基地,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人力和资源优势,夯实学生专业基础,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在信息领域、大数据分析与智能信息处理、网络攻防与渗透、网络安全防护及通信系统开发、嵌入式系统与计算机网络应用、软件开发等领域的综合应用能力。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深受社会和用人单位欢迎。

四、专业介绍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师资情况

现有专任教师2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有17人、中级职称9人、具有博士研究生学位15人,全国黄大年式教学团队成员、江西省金牌教授、江西省教学名师、江西省骨干教师、江西省青年科学家培养对象、江西省“新时代学生心中的好老师”等6人次,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图形图像、网络与信息安全等3个省级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

2.专业特色

本专业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为国家培养合格的、高质量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重任,积极培养学生扎实的人文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计算机软硬件理论基础,突出计算思维、算法分析设计能力的训练、以及图形图像处理、数据库应用、嵌入式应用、智能应用、核地学应用等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积极打造“名师、双师、导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持续推动团队教学改革成果层递积累式内涵发展,加速新工科模式下与核地学学科专业的强强融合,持续推进与知名企业间共建实验习与实习基地,逐渐形成了“高水平‘核’心师资团队引领、高效联动式科教产深度融合、多维互动式创新人才培养”的专业办学特色。

3.专业优势

本专业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江西省一流特色专业,江西省一流学科覆盖专业;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江西省重点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江西省一级学科硕士点;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3个省级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拥有江西省省级放射性地学大数据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江西省核地学数据科学与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网络空间安全智能感知重点实验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验示范中心、电子信息类嵌入式系统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区、校企共建大学生共创空间等省级教学科研平台。教学成果丰硕,获得江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11项;课程建设业绩突出,获批国家一流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省级精品共享课程17门次。另外,为了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本专业与国内多家知名IT企业开展深度融合合作,在北京、上海、江苏、广东、杭州与深圳等地区建立了多个专业教学实习实训、就业基地,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综合实习实训平台。

4.就业前景

IT行业一直是国家优先发展的重点行业,也是国内外人才需求量最大的行业之一。近几年,随着我国IT产业的蓬勃发展,且有很多跨国公司陆续在中国成立软件研发中心,为计算机专业的高层次人才提供了很多高质量的就业机会。本专业也紧跟IT行业发展动向,从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教学、校企深度合作办学等方面不断改革,努力培养学生在IT行业及相关应用领域进行软件分析、设计、开发、优化、管理的能力。多年来,近5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5%以上。另外,本专业培养的学生也具备在计算机相关领域考研、出国继续升造的能力。近三年,本专业的平均考研率近30%。

  (二)通信工程

1、师资情况

现有专任教师15人,其中高级职称13人,具博士学位10人,硕士生导师13人,具有企业工作经历(含企业项目合作)15人,45周岁以下15人,师资年龄、职称、专业结构合理,保障了本专业学生的培养。

2、专业特色

遵循“理论-实践-创新,知识+能力”的模式,坚持“厚基础”、“精专业”、“重个性”的方针,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通信理论基础;强化交换、传输、网络、业务构成通信专业要点;尊重学生个性,充分发现、发展学生各自的志趣、潜力和特长,使学生在通信系统和设备、信号处理和通信工程等方面的软硬件设计、开发、测试和维护等方面得到实践锻炼。依托学院省级科研教学平台和教师科研工程项目,使学生融入科研团队训练,长期参与课外科技创新开发项目。校企深度合作,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合作拟定实习内容,在合作企业实施“实习、毕设、就业一体化”工程实训模式,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从而提升就业竞争力。

3、专业优势

本专业创建于2000年,为首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国家级一流专业、江西省一流专业、江西省级一流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的覆盖专业并拥有“电子信息”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点。拥有江西省放射性地学大数据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江西省核地学数据科学与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电子信息类嵌入式系统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区等多个省级科研与教学平台。为了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和提高就业竞争力,本专业在北京、上海、广东、杭州与深圳等地区建立了多个专业教学实习基地与就业基地。

4、就业前景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良好,多数学生毕业后从事通信、电子、信息技术等领域通信系统和设备的研究、设计、应用开发、分析、制造、运营及管理等工作,部分毕业生已成为单位技术骨干,其中不少学生进入国内知名IT企业,毕业生分布在北京、上海、杭州、南京、广州、深圳等信息技术产业发达的城市,并在这些城市中的许多知名公司中我校通信工程专业毕业学生拥有良好的口碑。本专业历届学生已传承良好的考研风气,每年均有30%以上学生考上硕士研究生,主要包括北京邮电大学、南京邮电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等国内知名通信类高校。

  (三)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1、师资情况

本专业具有一支数量稳定、学缘及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目前,本专业校内外师资合计14人。其中,校内固定师资10人,企业师资4人。校内师资中,具有江西省教学名师、“江西省骨干教师”称号教师2人,高级职称教师9人,具有博士研究生学位教师11人。另外,本专业具有大数据行业背景的“双师型”教师有12人。

2.专业特色

本专业紧密围绕国家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战略需求,服务国家及江西省“数字经济”建设目标,培养大数据科学与工程应用领域的复合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理论、数据科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且能熟练掌握大数据的采集、预处理、存储、处理、分析和数据安全等技术,覆盖了目前大数据技术及应用的各领域。毕业的学生可以从事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部门的大数据挖掘、数据分析、大数据应用软件的设计、研发、测试、运维、管理和教育服务等工作,同时也为学生考研及出国深造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3.专业优势

本专业的建设依托于东华理工大学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江西省放射性地学大数据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江西省核地学数据科学与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电子信息类嵌入式系统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区等系列省部级科研与教学平台,以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首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江西省“品牌”专业、江西省级一流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的覆盖专业,并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有全国黄大年式教学团队成员、江西省教学名师、江西省骨干教师等高水平师资5人。本专业还建立了大数据智能应用实验室(省内大数据技术领域的高水平实验室,包含2个GPU服务器和9个高性能计算节点)、大数据分析技术实验室、云计算教学实验室等多个专业实验室,为本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科研教学支撑平台。另外,本专业与国内外多家大数据企业展开深度合作办学,并先后与6家知名大数据企业合作建立了就业实训基地,为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就业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4.就业前景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数据技术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2017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的《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指出了大数据基础研究、产品研发和业务应用等各类人才短缺,难以满足发展需要,大数据人才队伍建设亟需加强。2018年,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发布的《中国经济的数字化转型:人才与就业》报告显示,当前我国大数据领域人才缺口高达150万,到2025年将达到200万。目前,大数据系统研发等技术岗位基本上都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市场上大数据技术类人才非常稀缺,本专业目前的就业形势和前景十分良好。

(四)网络空间安全

1.师资情况

本专业具有一支数量稳定、学缘及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拥有江西省高水平教学团队——《网络与信息安全教学团队》。目前,本专业校内专任师资15人,企业师资8人,企业师资大多具备名校学历背景,为网络安全龙头企业经验丰富的技术专家或讲师。校内师资中,高级职称教师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7人,“双师型”教师比例达100%。

2.专业特色

本专业以网络入侵检测与应急响应、渗透测试、无线网络安全、网络攻防与对抗等为主要方向,培养网络空间安全领域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生能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系统掌握网络空间安全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熟悉网络空间安全领域的法规标准,了解专业发展趋势和前沿动态,具有较强的技术开发与管理维护能力、良好的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创新能力以及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够独立分析、解决网络空间安全领域的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具备在网络入侵检测与应急响应、渗透测试、无线网络安全等领域的企事业单位从事安全研发、运营维护、安全防护等工作的能力。

3.专业优势

专业拥有信息安全教学实验室、信息安全专业系统教学平台、信息安全云资源教学实训平台、信息安全攻防考核平台、综合网络靶场科研系统、无线安全综合实战系统、移动应用安全实训平台、勒索病毒“永恒之蓝”的检测分析与防御实验、工业互联网攻击渗透虚拟仿真实验——以火力发电为例等多个与网络空间安全教学实训相关的平台,先后获批“江西省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与创新基地”“江西省教育网络安全应急中心”“网络空间安全云协同创新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建成了“江西省网络空间安全智能感知重点实验室”。与国内外多家知名网络安全企业(如360、深信服、奇安信等)合作建立就业实训基地。构筑了一流的网络安全教学与实践环境,为网络空间安全专业的创新性高级应用人才培养提供良好平台支撑。

4.就业前景

随着“互联网+”和工业4.0时代的来临以及以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信息通信业新的发展和网络信息安全为核心的网络强国战略的实施,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领域的信息安全逐渐成为网络安全行业的主要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曾特别强调:“网络空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建设网络强国,没有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没有人才创造力迸发、活力涌流,是难以成功的。”面对新形势,近年来,政府、军队、企业、高校等组织机构对网络安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网络安全行业人才需求也呈现出了强劲的增长态势。据教育部数据显示,国内已有34个高校设立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到2027年,我国网络安全人员缺口将达327万,而高校人才培养规模为3万/年。许多行业面临着网络安全人才缺失的困境,毕业生就业及发展前景广阔。本专业毕业生还可在政府机构、互联网、金融、能源、交通、医疗、教育传媒等行业领域从事网络安全分析、设计、研发、集成、维护与管理工作,也可在司法机构从事网络犯罪取证及分析、网络安全法规标准研究与应用工作,并可继续攻读网络空间安全及相关学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五)软件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1.师资情况

本专业目前有专任教师15人,高级职称8人,博士10人,长期固定的外籍师资6人、企业师资10余人,形成了一支稳定且结构较合理的师资队伍。经过多年的建设和积淀,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近五年来,本专业教师获批国家级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公开发表高质量论文60余篇。

2.专业特色

2012年经教育部批准,东华理工大学与爱尔兰香农理工大学-中部中西部(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of the Shannon: Midlands Midwest)合作举办 “软件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该项目以“3+1”(3年国内,1年国外)培养模式为主,学生在国内修满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学分,且英语成绩达到合作院校的要求,可申请赴对方院校留学。留学成绩合格者将获得爱尔兰香农理工大学-中部中西部相应的学士学位,同时还将获得东华理工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在教学中本项目引进了国外优质教学资源和先进教学管理模式,中外双方共同制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与国际接轨,30%以上的专业课程采用全英文授课模式。为了突出国际化特点,本专业形成了一批有特色教学成果,先后出版了《Java程序设计(双语)》、《Java程序设计实验指导书(双语)》、《C程序设计》、《图形程序设计》等系列特色教材。

3.专业优势

本专业的师资队伍由爱尔兰香农理工大学-中部中西部派遣的专业教师、东华理工大学教师以及企业教师共同组成,这为培养国际化软件开发与设计人才提供了有力的师资保障。2020年软件工程专业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这为本专业学科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此外本专业还与国内知名IT企业进行多层次合作,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地分别建有实习与就业基地,为学生就业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4.就业前景

本专业毕业生适宜在以信息技术为主的跨国公司、科研院所、各类行政事业机关等机构从事软件开发、信息管理、教育培训以及对外交流合作等工作。近5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5%以上,其中部分同学考入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爱尔兰都柏林理工大学、 香港浸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继续深造。此外本专业每年都有优秀同学进入爱尔兰香农理工大学学习,部分同学毕业后进入直接进入爱立信欧洲研发部、亚马逊欧洲总部和华为欧洲总部等国际知名软件公司工作,同时留在国内的同学也有大批的同学进入华为、中兴等国内知名软件公司工作。

  (六)人工智能

1.师资情况

现有专任教师15人,其中高级职称13人,具博士学位10人,硕士生导师13人,具有企业工作经历(含企业项目合作)15人,45周岁以下15人,师资年龄、职称、专业结构合理,保障了本专业学生的培养。

2.专业特色

本专业属于新工科专业,主要培养人工智能领域的复合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学生注重“厚基础、重交叉、宽口径”,掌握扎实的数理基础,熟悉人工智能的基本方法及计算机、控制、电子等交叉学科知识,具备科学素养、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拥有较为开阔的产业应用视角与国际前瞻视野。毕业的学生可以从事各产业中相关的人工智能算法研究及技术开发、智能产品设计和人工智能系统集成等方面的工作,同时也为学生考研及出国深造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3.专业优势

专业办学实力雄厚,依托江西省放射性地学大数据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江西省网络空间安全智能感知重点实验室、江西省核地学数据科学与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电子信息类嵌入式系统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区等系列省部级科研与教学平台,紧密围绕国家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战略需求及江西省“数字经济”建设目标,秉承“宽基础,重应用”的人才培养宗旨,通过对学生在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智能语音处理等方向人工智能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及与省内外各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在智能制造、智能交通、智能医疗等方向,进行“人工智能+X”工程应用人才培养。

4.就业前景

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技术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出了人工智能产业不仅包含了模式识别、人脸识别、智能机器人、智能运载工具、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智能终端、物联网基础器件等人工智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将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让传统产业智能化,包括智能制造、智能农业、智能海洋、智能物流、智能商务等产业。据统计报告显示,当前我国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缺口高达500万,人工智能领域相关技术岗位供求比为1:10,市场上人工智能类人才非常稀缺,因此,本专业目前的就业前景非常好。

 

软件学院

一、基本情况

软件学院创建于2002年,是为适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以及软件产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要而成立的江西省首批省级示范型软件学院,现为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联盟成员单位。学院现有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等2个本科专业和电子信息类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硕士授予点。其中软件工程专业为国家一流专业、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专业、江西省一流学科涵盖专业。网络工程专业在江西省第二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专业排名第一,获评为五星专业。学院先后获批数学图像处理、数据结构等国家级本科一流课程2门,获批省级一流课程4门、虚拟仿真实践教学项目2门、精品在线课程2门、省级共享育人课程1门、省级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省级优质课程2门。校级线下线下混合试点课程3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2个,校级思政示范课程7门。学院拥有江西省放射性地学大数据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江西省网络空间安全智能感知重点实验室、江西省核地学数据科学与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教育网络安全应急中心、江西省网络安全实训示范基地等科研平台。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3000余人。

学院自建院以来,坚持“专业缔造品质,软件创造价值”的办学理念,以“双语为特色、软件为优势、创新为动力、改革求发展”为办学宗旨,在教学体系、培养模式、国际合作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改革尝试与探索,实现了从单一人才培养模式向多元化、层次化、个性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工程应用型软件开发与服务人才培养模式已被省内外兄弟学院所认可与肯定。

二、师资队伍

学院按国家示范型软件学院师资结构要求进行专业师资配置,现有师资各类师资110余人,含固定师资88人,国际师资6人,企业师资16人。期中,固定师资中具有博士和硕士88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省级学科带头人、省级骨干教师各1人。拥有网络与信息安全省级高水平教学团队,师资学源、职称、专业结构合理,力量雄厚,能较好地满足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三、人才培养

学院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学院最重要的工作,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培养,充分发挥国内外合作高校、企业的人力和资源优势,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规范学生的国际化软件生产流程,增强学生在软件分析、设计、实现及维护等方面的解决能力。注重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和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综合工程素质、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院各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良好,除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外,IT信息技术领域从业比例高达70%,大部分同学在国内著名的IT企业就业。

四、专业介绍

(一)软件工程

1.师资情况

本专业现有校内外师资合计90余人。其中,校内固定师资79余人(其中外籍师资6人)。校内师资中具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全国黄大年式教学团队成员、省学术学科带头人1人、江西省骨干教师2人,高级职称教师26人,具有软件行业背景的“双师型”教师90%以上。

2.专业特色

专业坚持需求导向,突出综合能力培养。依托江西省放射性地学大数据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江西省核地学数据科学与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科研与教学平台构建高水平的实践教学环境,培养适应数字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综合应用型软件开发复合人才;确立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与国内部分知名软件企业保持密切合作,形成OBE人才培养机制;在软件工程专业上设置了“应用软件开发”、“大数据分析与应用”、“移动软件开发”等不同专业方向;长期保持稳定的专业外教资源,并与爱尔兰阿斯隆理工学院开展了“2+2”或者“3+1”模式的本科学历教育项目,持续开展双语教学,不断提升专业学生的国际化视野。近年来有80余名学生出国获双学士学位证,有10余名教师到国外合作院校进修,90%以上的出国学生毕业后继续在国外深造或在国外工作。

3.专业优势

本专业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也是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专业及江西省一流学科涵盖专业,拥有电子信息类软件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学院拥有的江西省核地学数据科学与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放射性地学大数据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江西省网络空间安全智能感知重点实验室、江西省研究生教育与创新基地、江西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验示范中心、江西省网络安全实训基地、江西省电子信息类嵌入式系统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区等科研与教学平台,为学生培养提供了优良的学习和科研环境。近5年来,先后获国家一流课程3门、江西省一流/优质/精品课程15门,江西省虚拟仿真实践教学项目2项、江西省课程思政示范项目1项,出版专著/教材11部(含双语2部)。获批江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荣获省级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1项、移动教学大赛二等奖1项。另外,为了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本专业与国内多家知名IT企业开展深度融合合作,在北京、上海、江苏、广东、杭州与深圳等地区建立了多个专业教学实习实训、就业基地,学生实践课题来自生产一线,率先开展了校企学分互换、校外实践基地毕业答辩等方式,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综合实习实训平台。

4.就业前景

国家《“十四五”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软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灵魂,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关键支撑。在所有理工科专业中,软件工程是一门非常热门的专业,就业率一直在大学专业就业率50强排行榜中,在第4次科技革命发展态势中,软件工程都将会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对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软件人才整体供不应求,特别是对专业化、高端化、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本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良好,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长期保持在90%以上。除考研深造学生外,毕业生在国内IT信息技术领域高质量就业比例高达70%,就业前景良好。

(二)网络工程

1.师资情况

本专业已成功获批江西省高水平教学团队,拥有一支思想素质过硬,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合理,学历职称高、教学效果好及科研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目前,本专业校内外师资合计20余人。其中,校内固定师资15人,企业师资8人。校内师资中,高级职称教师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7人,“双师型”教师比例达100%。

2.专业特色

网络工程专业采取“3+1”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江西省网络空间安全智能感知重点实验室”等多个网络工程专业高水平实践创新平台;与深信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兴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众元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等著名企业合建了一批稳定的、高水平的实习、实践基地;组成了一支高水平、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构建了“学历文凭+专业认证+工程师培养”应用型高级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以网络规划与设计、网络安全与管理、网络软件开发为主要内容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以大学生竞赛为主要手段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形成了 “重实践、强安全”的专业特色。

3.专业优势

专业办学历史悠久,依托江西省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江西省网络空间安全智能感知重点实验室、江西省放射性地学大数据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江西省核地学数据科学与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电子信息类嵌入式系统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区、江西教育网络安全应急中心、江西省教育系统网络安全管理平台等系列省部级科研教学及实训平台以及计算机通信与网络实验室、通信技术与数据传输实验室、网络协议仿真实验室、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室、云计算虚拟化信息安全实验室等系列教学实验室,构建了一流的专业实践教学环境;积极推进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改革,大力开展各级各类教学和实验研究。注重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和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综合工程素质、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近5年来已获批省级各类一流(精品)课程5门,省部级教改课题8项,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3项,成功组建了江西省高水平教学团队1个。

4.就业前景

随着数字经济发展,国家和社会上的各行各业对网络人才的需求是非常巨大的,网络工程师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学校网络工程专业在就业方面一贯保证了稳定且高质量,近四年,近5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5%以上。近20%毕业生攻读研究生和出国深造。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可以在网络公司、电信运营商、系统集成商、教育机构、银行以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的网络技术部门,从事网络规划师、网络工程师、售前技术工程师、售后技术工程师、网络管理员等岗位的技术工作,例如腾讯、百度、阿里巴巴、华为等著名互联网及信息技术公司。毕业生薪资水平连续多年保持增长并位居前列。为我校所有本科专业中,平均起薪,就业率、就业专业对口率等指标长年名列前茅的优质专业之一。

 

理学院

一、基本情况

东华理工大学理学院下设数学系、数学教育系、物理系、信息技术系、大学数学教学部、物理实验教学中心、数学与信息科学实验教学中心、科学与工程计算研究所。招收数学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教育硕士学科教学(数学)、学科教学(物理)领域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本科招生专业包括数学与应用数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物理学,其中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是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物理学是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在校本科生1118人、硕士研究生123人。

二、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工107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37人,博士(含在读)50人,拥有博士、硕士学位的专任教师占比95%以上,省部级人才3人。学院还聘请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基金重点项目负责人、国家级教学名师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为兼职教授。

学院拥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各1个,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5门。近年来,先后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6项;获得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奖6项;出版著作10余部;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创新)获全国一等奖10余项。

三、专业介绍

(一)数学与应用数学

1.办学历史

东华理工大学于2000 年开始培养数学类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本科生,是国内最早开办该专业的高校之一;2004 年开始培养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生,该专业培养历史可追溯到原抚州师范专科学校(1977 年开始),目前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03 年取得计算数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 年取得“数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现依托“测绘科学与技术”等学科培养博士研究生。  

2.专业特色

专业实施“平台培养+兴趣分流”的人才培养模式,设有“应用与计算数学”、“机器学习与软件开发”两个专业方向;重视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强化“数学建模、科学计算与机器学习、算法设计与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等方面的能力。

3.专业优势

具有“数学”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涵盖计算数学、应用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与控制论、基础数学等五个数学二级学科),且一级学科“数学”为校级一流建设学科,二级学科“计算数学”为江西省“十一五”重点学科。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近年来专业教师获省级及以上项目60多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多项;发表教学科研论文200多篇,其中SCI和EI收录论文10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多部。近年来有一大批数学类专业毕业生考取国内外著名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硕士研究生,如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南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历年考研录取率最高达到35.29%。

4.就业前景

毕业生可在相关科研机构、学校和教育机构、金融部门及企事业单位从事科学研究、数学教育、应用开发、工程计算、软件研制、数据统计分析、审计及管理工作,也可以继续攻读数学、经济金融、管理科学与工程、大数据与应用统计、计算机科学技术、软件工程等相关学科博/硕士学位。

(二)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

1.专业特色

本专业具有鲜明的师范教育特色,拥有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数学)领域硕士点,依托基础教育师资国家级培训基地和临川教育集团优质基础教育资源,搭建了以教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师教育实践教学基地,构建了本科师范生“多维度、全方位、一体化”教育实践模式,拥有微格教室、智慧教室、计算机机房等专业实践教学平台。

2.就业前景

本专业学生具有良好的教师素养,能胜任数学教学工作;本专业就业前景广阔,为初高级中学、职高、中专和教育培训学校输送数学教学和教育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三)物理学

1.办学历史

东华理工大学2003年与江西师范大学联合培养物理教育专业本科生,2007年开始独立招收物理学(师范类)本科生, 2012年增设物理学(非师范类)本科专业,2015年开始招收学科教学(物理)领域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该专业培养历史可追溯到原抚州师范专科学校(1977年开始),具有长期培养物理学专业学生的经验,以服务地方基础教育为主。物理学专业2019年入选江西省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开始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2021年在江西省专业综合评价中名列全省第三名,并被遴选为江西省四星级专业。目前建成省级一流课程2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建设有《光学》、《虚拟仿真实验》等5门专业课MOOC 资源。

2.师资情况

物理学专业现有专任教师40名,其中副教授职称以上 12人,高级实验师3人,讲师22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 24人(占比 60%);硕士生导师12人,博士后3人(含海外博士后 1人),海外访问学者 2人;江西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近五年来,教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余项、省级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 40余篇,其中SCI和EI收录论文20余篇(含 Nature 子刊一篇),获批专利10余项;获批省级教改与教育规划课题16项,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8项,出版教材4部;教师获教学竞赛奖项20余项。

3.专业特色

本专业培养计划通过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突出“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求创新”的培养目标。继承了物理学主要的专业课程体系,使学生系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和实验技能,夯实数理基础。另外,结合我校传统优势学科,增设了“光电信息”课程模块和“计算物理”课程模块,使学生掌握光电技术、计算物理、物理测试与传感技术、计算机编程等领域的基础理论与实验技能。建立通识与个性化两阶段培养的学术研究型和实践应用型并重的人才培养体系。校企共建实践创新机制和平台,提升与行业的协同育人。利用校内核技术科研平台与省内光电产业区域优势,建立晶能光电等 19 个校企协同育人实习基地,大幅增加实践技能训练通过打造个性化培养模式,在培养传统物理类人才的基础上,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4.专业优势

物理学专业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拥有本科专业教学设备总价约为600万元。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教学团队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实践。本专业的毕业生具有优良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本专业的考研录取率近四年保持在30%以上,其中2021届和2024届毕业生考研录取率分别达到42%和40.3%,较多毕业生进入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重点大学与科研院所深造。

5.就业前景

经过本专业四年的精心培养,学生将成为具备深厚物理基础和光电、计算机、核物理等应用知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本专业毕业生有多种就业渠道,可在企业从事与物理、光电、核物理等相关技术开发工作;在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从事物理相关教学工作;在企业、科研院所从事物联网、IT行业的计算机编程、程序开发、高新科技开发等工作。毕业生也可以选择继续深造,考取物理类、光电类、电子通信类、计算机类专业的研究生。

 

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

一、基本情况

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具有60余年办学历史,形成了本-硕-博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本科生1000余人、研究生近300人。拥有江西省地下工程风险数字化管控研究中心、江西省地质环境与地下空间工程研究中心、江西省地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江西省名师工作室、江西省土木工程建造与管理教学团队等教学科研平台。拥有江西省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流学科。设有全国首个“钱七虎班”,由中国工程院钱七虎院士担任名誉班主任。

二、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工73人,其中教授、博士生导师11人,副教授2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近50人。教师队伍中拥有国家和省部级人才10余名,具有国家注册执业资格20余名。

三、人才培养

学院设有工程管理、土木工程和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三个本科专业,其中工程管理专业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土木工程和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为江西省四星专业。学院拥有土木工程、土木水利等4个学位硕士授权点,拥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近五年,学院学子在各类竞赛中获80余项国家级奖励、600余项省级奖励,成绩斐然。多名学生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全国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优秀毕业生、“徐芝纶中国力学优秀大学生奖”、江西省“最美大学生”等荣誉。学生就业质量不断提高,升学率达30%,央企、国企就业率达60%,总体就业率96%以上。

四、专业介绍

(一)工程管理

1.师资情况

我校工程管理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建设点专业、江西省普通高校四星级本科专业,已建成一支结构合理、双师双能突出、素质水平高的专业教学团队。拥有专任教师22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7人、博士1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近70%;拥有省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1人、省高层次人才1人,双师型教师12人,多数教师具有全国注册一级建造师、注册造价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咨询工程师等执业资格。近5年来,教师先后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等奖项10余项。目前拥有土木工程(学术型)、土木水利(领域)(专业型)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并招收风险管理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形成了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

2.专业特色

本专业紧紧围绕建筑行业项目管理人才需求,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智能建造、绿色建造为特色,培养掌握工程、经济、管理和法律基本知识,面向建筑数字化、绿色化与工业化人才需求,具备工程管理专业素质、创新能力、工匠精神和一定国际视野,能在建筑、工程咨询等领域从事项目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人才。本专业设有智能建造、项目管理与造价两个专业方向。通过本专业学习,学生将掌握现代项目管理理论、方法与工具,具备智能建造、工程施工、概预算编制、造价管理、工程咨询等知识体系,适应数字建造、绿色施工、新基建新趋势,能够在工程建设领域从事智能建造、建筑施工、工程造价管理、项目投资决策分析、工程监理及项目全过程管理的工作能力。

3.专业优势

5年来,教师主持国家级、省部级课题5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特色教材20余部,发表论文100余篇;学生参与国家、省部级竞赛获奖80余项。根据“宽专业、厚基础、重能力、高素质”的培养原则,本专业已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教学管理体系。通过“以赛带训、以赛促训”,学生参与全国高校智能建造创新应用大赛、全国装配式建筑职业技能大赛、全国工业化智慧建造与智慧运营大赛、全国高校BIM毕业设计作品大赛、全国“挑战杯”红色专项、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等竞赛,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显著提升。本专业考研录取率持续超过30%,每年有大量学生被大连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学府录取。

4.就业前景

本专业学生就业前景广阔,学生毕业后可在建筑施工企业、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工程监理单位、政府住建与规划部门、工程咨询公司、投资与金融等单位从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智能建造等工作。截止到2023年底,本专业已累计为社会输送毕业生近千名,在省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广泛的影响力。近年来,本专业平均就业率在95%以上,长期位于学校前列,毕业学生深受用人单位、社会的广泛好评。

(二)土木类

1.师资情况

土木类专业现有教师40余人,其中教授6人,博士生导师4人,副教授2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0余名,拥有“江西省名师工作室”1个,江西省地质环境与地下空间工程研究中心1个。多位教师拥有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岩土工程师、注册一级建造师等国家级执业资格。拥有土木工程(学术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术型)、土木水利(专业型)和资源与环境(专业型)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2.专业特色

土木类专业通过系统学习土木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经历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将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能胜任在房屋建筑、道桥、隧道、岩土工程和工程管理等各类工程领域从事勘察、设计、施工、管理、项目规划等方面工作,成为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宽厚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强、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具有较强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应用型人才。

土木类专业下设土木工程和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两个专业,其中,土木工程专业下设建筑工程、岩土工程、道桥工程三个专业方向。土木类本科生入学一年后按照学习意愿和学习成绩等选择专业及方向。

3.专业优势

5年来,获省部级教学及科研成果奖7项,主持国家级项目10余项、省部级项目30余项,出版专著教材10余部。荣获全国土木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特等奖、一等奖等5项。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实践基地20余个。

近年来学生获省部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120余项(获全国结构设计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与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1项等)。

4.就业前景

近年来学生就业主要面向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中交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铁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建集团有限公司等数十家企事业单位,就业率长期名列学校前茅。

 

经济与管理学院

一、基本情况

学院始建于1982年,现有教职员工102人,其中专任教师87人。学院下设企业管理系、市场营销系、会计系、财务管理系、国际经济与贸易系、统计系和一个综合实验中心。拥有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会计(MPAcc)、工商管理(MBA)、应用统计(M.A.S)等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统计学5个本科专业,其中,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统计学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际经济与贸易为江西省一流本科专业,会计学为江西省品牌专业,市场营销为江西省品牌专业、江西省高校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江西省一流特色专业。

二、人才培养

学院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办学。主要与新西兰梅西大学、爱尔兰香农理工大学、美国湖滨大学、法国艾克西亚商学院合作办学,签有多个“2+2”、“3+1”学生交流项目。会计学专业参加了“中外高水平大学学生交流计划”,与澳大利亚迪肯大学通过课程对接、学分互认和分段联合培养方式开展合作;定期组织对外短期交流项目,包括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访学及欧洲世界500强企业调研实地观摩生产创意创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暑假访学交流、匈牙利德布勒森大学暑假访学交流等。

学院坚守“立德树人”根本,秉承“经韬济略,管智理世”情怀,以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人才为目标,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课外科技、社会实践活动。近年来,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科技作品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活动中屡获嘉奖。学院积极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精心组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全面打造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达90%以上。

三、专业介绍

(一)会计学

1.师资情况

会计学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师18人,任课教师中教授4人,副教授9人,高级职称占比72%,本专业教师全部具有硕博士学位。专业教师中硕士生导师12人;具有注册会计师、高级会计师等有从事会计从业资格的“双师型”教师8人;近五年来,本专业教师发表各类学术论文50余篇,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3项,承担国家级项目、省部级课题近30多项。会计学专业已具备一支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较为合理,实践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强,能满足专业建设和未来发展的专业教学队伍。

2.专业特色

坚持“规范教育+特色培养”的总体思路,构建“基地化布局、行业化联盟、国际化合作”的办学体系,构建了以“学科融合、校企协同、创新驱动”的行业特色型会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不局限于某一个学科,而是跨学科、跨专业的新模式。通过融入人工智能、大数据、财务机器人、行业特色等课程,完善执业能力的课程体系,融入课程思政内容,重塑会计本科课程资源内容建设,满足厚基础、宽口径、多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建设“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专业与综合”相衔接的实践体系,打造以“产学研平台和实习基地”为支撑的实践模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3.专业优势

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本学科专业体系日趋完善,教、学、研相长。教学团队、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学科平台得到不断发展。具有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和会计硕士(MPAcc)专业学位授予权。拥有“工商管理系列课程”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高校社科创新团队1个,省级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会计学本科专业为江西省首届品牌专业,2022年在江西省第二轮专业综合评价中排名第5,被遴选为江西省四星级本科专业。“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和“企业管理”二级学科为江西省重点学科。已建成基础会计实训教学平台、财务会计分岗实训教学平台、审计实训教学平台、成本会计实训教学平台、税务会计实训教学平台、会计综合实习平台、会计信息化实验室、大数据与财务决策平台和智能财务共享平台等,构建多类型、多模式的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了一批“行业+区域+职业+国际”四位一体的实践基地,为本专业学生各环节实习提供了优越的实习条件。本专业有近80%的教师具有出国访学或培训经历。学校与国外相关大学签订了“2+2”或“3+1”的合作培养协议,会计学本科专业学生可选择在大三或大四赴国外高校进行后续学习并获得双方高校的学位证书,还开设了“中外高水平大学学生交流计划”2+2中外学分互认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在校期间,本专业学生可自愿报名参加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财会职业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财会技能挑战赛、大学生财务决策大赛等各类比赛,有效提高学生专业素养。

4.就业前景

近年来,本专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保持在90%以上。考研和考公率逐年升高,专业就业质量较高,在金融机构、大型企业以及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就业的人数比率不断提高。

就业领域主要包括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大中型企业、金融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和税务师事务所等,从事会计、财务管理、内部审计、外部审计、纳税筹划、管理咨询及相关业务工作。因我校会计专业毕业生下得去、吃得苦、学得快,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单位对毕业生的认可度为95.12%。

(二)财务管理

1.师资情况

本专业拥有教师14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7人;硕士生导师1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8人,江西省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均具有丰富的行业实践经验。近五年,承担国家级项目5项、省部级课题20余项;获省部级奖5项,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与教材10余部。

2.专业特色

1)突出“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本专业要求学生在掌握扎实的会计学理论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管理、分析、决策”财务管理专业能力,掌握数智化时代财务管理技能,使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高级财务人才,毕业后既能够从事财务、金融等工作,也能够在政府、企事业等单位从事会计工作。(2)强化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通过举办创新创业教育讲座、创新创业设计大赛、企业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近年来本专业创新创业成绩不断取得新突破,荣获“2023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主赛道”金奖、“第十届学创杯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总决赛”特等奖、“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等优异成绩。

3.专业优势

财务管理专业2016年江西省高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排名第二,2019年获批江西省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年遴选为江西省四星级(排名第一)本科专业。拥有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经管类创新创业实验教学中心”、“互联网+财务分析决策模拟实验室”等一批先进实验室,在南昌、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建设了涵盖银行、会计师事务所、地矿企业等一批行业性质鲜明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在国际合作办学方面,与美国湖滨大学、爱尔兰香农理工大学、法国艾克西亚商学院等学校签署了“2+2”、“3+1”本科互换交流项目,积极组织参与匈牙利德布勒森大学暑假访学交流项目。

4.就业前景

毕业生大部分在北京地区、长三角、闽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城市的银行、证券公司等企业以及政府和行政事业单位从事财务管理、金融管理、会计实务等工作。近年来,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超过90%,其中研究生升学率近30%。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超过90%,众多毕业生已成为领域内省部级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高层管理人才与高级技术骨干。

(三)市场营销

1.师资情况

本专业教师全部具有硕博士学位,专业教师中拥有省级学科带头人1人,省教学骨干教师5人,硕士生导师14人,教授8人。近5年来,本专业教师发表各类学术论文70余篇,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15项,承担了国家社科项目、国家自科项目、教育部项目等近30多项。初步建立起一支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较强,重视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能满足专业建设和未来发展的教师队伍。

2.专业特色

为适应大数据时代企业对营销人才的要求,本专业围绕“个性化需求和数智营销的发展趋势”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市场信息收集能力和大数据分析能力。本专业学生需要主修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市场营销学、运营管理、Python程序设计、市场调查与预测、消费者行为学、营销渠道管理、新媒体营销、互联网+品牌管理等课程。

3.专业优势

本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江西省“一流本科”专业、江西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拥有“江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水平创新团队”、“工商管理系列课程省级教学团队”等科研与教学平台,拥有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省级在线精品开放课程和3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在学生培养方面,本专业在学校率先实施本科生导师制,让学生尽早接触学科前沿,得到个性化培养。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本专业也是学院的先行者,先后和美的等公司合作,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机会。近5年来,本专业学生获得包括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赛金奖在内的国家及省级创新创业及学科竞赛奖励70余项。在国际合作办学方面,本专业与新西兰梅西大学、爱尔兰香农理工大学、美国湖滨大学、法国艾克西亚商学院等学校签署了“2+2”、“3+1”互换交流项目,定期选派学生前往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匈牙利德布勒森大学等学校开展访学交流项目。目前,本专业已建成经管类综合实验实训室,购置有市场营销、电子商务、ERP、企业经营管理等专业综合实训、教学软件,能为学生提供一个高度仿真的营销实训环境。此外,本专业还建设有9个校外实训的基地。

4.就业前景

本专业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创业意识和团队精神,具备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市场营销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主要从事市场开发、品牌管理、营销数据分析等工作的高级营销人才。毕业生可以从事数智营销、电子商务、市场研究和开发、营销策划以及相关的教学和科研等工作。除去考取公务员、研究生和出国深造的学生以外,近四年本专业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超过了90%,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满意度一直保持在90%以上。

(四)国际经济与贸易

1.师资情况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东华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较早开设的专业之一,起始于1982年的核工业高级管理人员培训项目,2003年开始向全国招收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2018年开设国际班(本科层次),专门招收来华留学生;2019年入选江西省一流专业建设点。目前专任教师23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9人;博士学位教师12人;省级骨干教师2人。教师主要毕业于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东北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等国家双一流大学和知名财经院校。近五年来,该专业教师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获省部级奖6项,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与教材10余部。

2.专业特色

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江西省省级一流专业,专业综合实力在江西省位于前列。该专业现依托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省级一流课程、省级科研基地、省级社科研究团队、经管类创新创业实验教学中心、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室、经济学仿真实验室等科研与教学平台,建设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0余个,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外贸从业能力大赛、全国跨境电商创新创业能力大赛、全国经济学综合博弈大赛、全国大学生商科综合能力大赛等专业技能比赛,有效提升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和专业素养。

3.专业优势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依托省级一流专业建设平台、丰富的教学科研项目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与专业优势。该专业师资队伍学科结构多元,多名教师拥有海外留学经验及行业实践经验。在培养计划中开设了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数字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外贸单证实务、外贸函电、国际结算、金融学、国际经济学、国际金融、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国际服务贸易、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商务谈判等课程,并开设相关课程强化学生商务英语沟通与运用能力,同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为该专业培养有较高外语水平、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爱尔兰香农理工大学、法国艾克西亚商学院合作办学,签有“3+1”学生交流项目。积极组织了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访学及欧洲世界500强企业调研实地观摩生产创意创新项目、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暑假访学交流项目、匈牙利德布勒森大学暑假访学交流项目等。

4.就业前景

该专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90%以上。除考研和出国升学外,大部分学生就业领域主要包括涉外企业以及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涉外部门,从事进国际贸易、跨境电子商务、跨国企业投融资及国际货运等业务及管理工作。近年来跟踪调查结果显示,该专业毕业生主要分布在江西及长三角、珠三角,毕业生满意度、单位对毕业生的认可度均超过90%以上。

(五)统计学

1.师资情况

东华理工大学于2008年创办“经济统计学”专业,2011年调整为“统计学”专业,2019年“统计学”专业获批江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获批“应用统计学”专业硕士学位点,2022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目前拥有专业教师12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6人,讲师4人,硕士生导师10人;专业教师均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含在读)教师10人。专业教师近5年获批国家级项目6项,省厅级项目近20项,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权威论文近20篇,出版专著5部。

2.专业特色

统计学专业按照学科大类制定培养计划,设置了“经济统计”与“大数据分析技术”两个专业培养方向对学生进行分类培养。“经济统计”方向注重统计学、数学、经济学交叉融合,基于“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三个维度,培养具有经济学理论基础和统计学专业知识、具备创新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应用型社会经济与管理类高素质统计人才。“大数据分析技术”方向注重统计学、计算机、大数据交叉融合,培养中突出“基础宽厚、视野广阔、素质全面”特色,培养具备统计学专业知识和大数据处理技术,能在国家机关及企事业等部门从事数据采集、预处理、数据挖掘、大数据应用分析及开发、数据可视化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3.专业优势

结合专业培养方向,统计学专业建立了服务“双创”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学科竞赛的培训力度,开展了“挑战杯”、“互联网+”、江西省“华创杯”调查分析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统计建模大赛、全国“泰迪杯”数据挖掘挑战等赛事,以赛促学,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水平。本专业有近70%的教师具有出国访学或培训经历,学校与国外相关大学签订了“2+2”或“3+1”的合作培养协议,本专业学生可选择在大三或大四赴国外高校进行后续学习并获得双方高校的学位证书。

4.就业前景

近年来,本专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保持在90%以上。毕业生在企事业单位和保险金融机构从事统计调查、统计质量管理、统计预测与决策分析、大数据分析、保险精算业务、风险管理与产品设计等工作,或在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或以一定比例考取北京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东北财经大学、暨南大学、福州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南京审计大学等高校的硕士研究生(最近一年考研升学率22%)。

 

文法与艺术学院

一、基本情况

文法与艺术学院成立于2005年,涵盖文学、法学、艺术学三个学科门类,下设中文系、语文教育系、法学系、传播系、音乐系、舞蹈系以及普通话测试站、法律事务中心等教学科研机构,并与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江西戏剧资源研究中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合署办公。获批建立临川文化研究所、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江西省法治教育研究中心教育普法研究分中心、东华理工大学江西省法治乡村建设研究中心暨江西省“法律明白人”培训基地、抚州市地方立法研究基地、艺术展演中心等教学科研平台。

  学院现拥有中国语言文学和法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法律硕士、国际中文教育、学科教学(语文方向)、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汉语言文学、广告学、法学、音乐学、舞蹈5个本科专业,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为江西省特色专业、江西省一流本科建设点专业、江西省五星级本科专业,法学专业为江西省品牌专业、江西省四星级本科专业,拥有《古代汉语》国家一流本科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1门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江西戏曲文化》《民商法》4门省级精品课程及《古代汉语》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1门。

二、师资队伍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员工105人,其中专职教师92人,教授12名,副教授40名,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江西省“双高”人才)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8人,专任教师博士占比为52.2%。

 学院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20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0余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近30项,发表论文4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教材50余部。学院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获得江西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8项,获得江西省高校人文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

  三、人才培养

学院教学设施齐全,教育教学资源丰富,拥有普通话测试机房、模拟法庭、广告策划与设计室、汤显祖小剧场、琴房、舞蹈房、电子阅览室和图书资料室等,学生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丰富,学生制作手绘视频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学院在临川教育集团、汤显祖实验剧团、江西人民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抚州汤显祖纪念馆、抚州王安石纪念馆、抚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南昌市仲裁委员会、上海法智特律师集团和亿通户外传媒公司等建有40余个教学实习与就业基地。

学院在校本科生近2200人,硕士研究生近260人。建有“中外名剧改编与表演”“微电影展”“模拟法庭”“音乐剧《汤显祖》”等专业特色实践课程。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各级各类写作大赛、广告学专业学生在省级以上广告大赛、法学专业学生在全国司法考试、音乐与舞蹈专业学生在全省高雅艺术进校园等项目工程中成绩骄人。人才培养质量稳步上升,考研录取率和就业率名列全校前列。毕业生专业基本功扎实,社会适应能力强,就业前景广阔。

  文法与艺术学院坚持人才立院、质量强院、特色兴院的办院方针;以本科专业教育与人文素养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硕士研究生教育;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全面提高办学质量;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依托,促进学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力争把学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应用为主的教学研究型学院。

四、专业介绍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对外文化交流方向)

1.师资情况

本专业汇聚了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教师27人,其中有教授5人,副教授13人,博士学位20人,硕导23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省学科带头人3人。教师学历、职称、年龄、学缘结构合理。

2.专业特色

本专业强化汉语言文化交流、传播特色,根据社会需求优化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竞争力。在第六、七学期分别按照语文教育、对外汉语教学、文化传播等培养方向设置选修课程,一是根据教师的职业能力要求,加强心理学、教育学、语文教学法等课程学习。二是根据文化传播机构的职业能力要求,开设了公共关系学、商务谈判等课程。三是为适应学生报考公务员的实际需要,开设了《申论》等相关课程。同时,本专业强化实践技能训练环节,以《中外名剧改编与表演》《经典研习与诵读》为特色实践课程、以“阅读指导和写作训练一体化”为实践训练模式,突出口语表达能力训练、文字表达能力训练、文化传播能力训练等三个能力培养。

3.专业优势

本专业拥有《古代汉语》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中国古代文学史》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史》2门省级精品课程,以及《江西戏曲文化》1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承担省级教改项目20余项。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励11项,出版教材10本。科研方面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0余项,省部级项目5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20余部,在《文学评论》《文艺理论与批评》《文艺理论研究》《文献》《戏剧》《鲁迅研究月刊》《新文学史料》《戏曲艺术》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 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近五年以来,本专业获省社科优秀成果奖15项,平均每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立项2项,显示出强劲的学术研究发展态势。

4.就业前景

本专业培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掌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和创新能力,能在文化、教育、出版、传媒机构以及政府机关等企事业部门从事教学、文化交流以及其他与汉语言文字运用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近5年,本专业培养的本科生的就业去向落实率均达到90%以上,毕业生或读研深造,或入选孔子学院汉语教师志愿者,或在基础教育、文化传媒、党政机关、公司企业等各个不同的就业去向找到理想的发展道路。

(二)汉语言文学(师范类)

1.师资情况

本专业师资队伍强大,拥有一支实力雄厚,年龄、职称、学历与学位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教师26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6人,具有博士学位15人、硕士学位8人、硕士生导师18人。有多名教师获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等荣誉,拥有东华理工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核心课程群”教学团队和“汤显祖研究与中国文学批评”科技创新团队。

2.专业特色

本专业立足江西、面向全国,以培养新时代语文基础教育师资为主旨,适应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要求,采用“语言+文学+文化+师范”的模块化课程教学,推行本科生专业导师制,强化专业综合技能训练,培养富有高尚师德和教育情怀,具备深厚的人文与科学素养、扎实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知识与能力、突出的教育教学能力,具有创新精神与自我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中学语文教师。

3.专业优势

本专业是江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拥有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语文)硕士学位授权点;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突出,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艺争鸣》《戏剧》《戏剧艺术》等权威专业学术刊物发表一系列学术论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近年来获批8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获江西省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获江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本专业积累了丰富的专业办学经验,与临川一中、临川二中、抚州一中等学校联合建立了教育教学实习基地,建立了常态化的教师技能实训制度,强化师范特色,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近五年,本专业教师承担乐安、崇仁、广昌、南城、南丰等地的基础教育师资国家级培训(“国培”)15项,承担着为抚州等地培训基础教育师资的重任。

4.就业前景

本专业适应性强,就业辐射面广,办学几十年来,为地方党政机关、中小学、传媒出版行业输送了大量的优秀毕业生,学生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毕业后既能胜任中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也能从事行政、传媒、出版、文学创作等各个行业的工作。近五年,本科就业去向落实率在保持在90%以上,研究生就业去向落实率100%,其中80%以上学生走上教师岗位;同时,学生考研率高,2023年考研录取率为30.5%。

(三)法学

1.师资情况

法学专业拥有一支实力雄厚,年龄、职称、学历与学位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专业教师31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11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17人,在省内法学院中教师硕博比例名列前茅。现有省百千万人才教师1人,省中青年骨干教师5人,江西省知识产权专家1人,南昌市和抚州市仲裁委员会仲裁员10人,多人次参加过国家、地方的立法起草与论证活动。教师中90%以上具有法律职业、行业经历,法律实务经验丰富。

2.专业特色

法学专业一贯重视师资和教学团队建设,构建了一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内与校外双向互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形成了民商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两个理论教学团队和司法法务一个实践教学团队。注重人才培养质量,不断进行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成效明显。建立法学专业教学实践基地26个,在全省高校中较早开展了“诊所式”法律教育、“微格教学”的探索,先后获得江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多项。

3.专业优势

法学专业是东华理工大学“十二五”、“十三五”校级重点建设学科,依托学校优势学科的研究平台和学术资源,积极开展了交叉研究,在民商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司法制度改革等领域研究成果丰富。近五年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5项,司法部、中国法学会部级研究课题2项,各类省级以上课题60余项,纵向科研经费300余万元,横向科研经费200万元;在《法学研究》《法学评论》《法学论坛》《法学杂志》《政治与法律》等各类刊物发表论文200多篇,公开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10余部,获得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等科研奖项10多项,在省内法学院系中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力,形成了一定的学术研究优势。对接服务地方法治建设成果显著,多人参加过国家或地方层面的立法起草和论证工作。

4.就业前景

本专业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法治人才培养需求为导向,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培养德才兼备,具有扎实的法学专业理论基础和熟练的法律职业技能、合理的知识结构,具备依法执政、科学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高效高质量法律服务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能够从事党政司法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它部门法律实务工作及法学教学、研究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法治人才,就业前景广阔。在校生法考通过率达50%以上,考研上线率近三分之一,毕业生一次性就业去向落实率稳定保持在90%以上。

(四)广告学

1.师资情况

广告学专业,学制四年。现拥有一支年龄、职称、学历等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共2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7人,讲师11人。博士7人、硕士学位13人。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硕士生导师4人。 科研方面获批国家级、省级科研、教研课题40余项。发表学术、教改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5部。

2.专业特色

广告学专业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信息能力”的综合素质,专业体系日趋完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得到不断发展。传播系拥有中央财政支持的数字媒体与社会治理实验室。主要专业课程如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短视频创意制作、广告摄影、电脑图文设计、广告创意与策划等课程中均设置了实验教学和集中性实践环节,其中影视编导与创意课程训练被认定为校级一流实践课程。另外,微纪录片展映和摄影采风作品展是本专业的特色实践教学项目。近年来,传播系在深圳、上海、北京、浙江、南昌等全国大中型城市企事业单位建立教学实践基地24个。组织学生以“平面”“影视”“文案”等作品形式参加全国各级各类广告艺术大赛,获得国家级等级奖50余项,省级以上115项。学生相关手绘视频10余部刊发于学习强国、人民网等官方权威媒体,反响较大。

3.专业优势

广告学专业拥有行业内有实战经验的师资,开设新媒体创意、短视频、微纪录片创作课程,明星课程,校级精品课程。通过实战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信息能力”的综合素质,专业体系日趋完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得到不断发展。

4.就业前景

通过专业培养,本专业毕业生均具有较全面的专业综合素养和开阔的国际视野,具备新媒体广告创意与策划、电脑图文设计、短视频创意制作以及新媒体传播等较全面的广告学理论与技能,就业竞争力强,就业面广。毕业生主要去向为上海、北京、杭州、广州、深圳等国内一、二线城市,已在相关高校、政府部门等行政事业单位、新媒体、广告设计、文案策划、媒体策划与电商运营等行业就业或自主创业,并做出突出成绩。近几年就业去向落实率在90%以上,为学校就业去向落实率最高的专业之一。

(五)音乐学(师范类)

1.师资情况

音乐学专业,学制四年,本专业汇聚了一支专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开拓创新、富有活力的高水平复合人才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0人,教师大都具有海外研修经历,其中高级职称5人,讲师11人。博士4人、硕士学位10人,硕士生导师5人。多名教师为省内外重大文化艺术活动评审专家,担任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相关企业部门特邀顾问、特约研究员、项目评委、教指委员、艺术总监、学术委员,积极为行业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2.专业特色

本专业“立足师范特色、注重个性发展,突出艺术实践及音乐创作与表演”的办学理念,聚焦新时代国家“强师计划”,以学生终身发展为中心,以社会职业需求为导向,以“上得好讲台”“登得上舞台”为育人目标,培养有良好沟通与团队合作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3.专业优势

音乐学专业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狠抓教学基础建设、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取得较好成果,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和亮点。以音乐艺术表现能力和应用音乐设计等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培养卓越教师为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养的、较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并受用人单位普遍欢迎的优秀人才。形成探索教育教学、音乐表演与创作、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教育改革模式。本专业依托江西戏剧资源研究中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先后成立了艺术展演中心、玉茗艺术团、临川文化研究所、艺术创作与研究中心、艺术理论研究中心、文昌里创新研究院等研究机构与实践平台。近些年,打造出了系列高质量艺术创作展演精品工程,社会反响巨大。

4.就业前景

人才培养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积极参与区域经济文化建设,重视与政府和艺术文化行业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积极为师生打造高质量的实践实习与“产学研”平台,聘请行业高级职称人员担任校外导师,以满足学生的专业实习、竞赛指导、专业教学、音乐创作及艺术实践活动需求。本专业自办学以来,为社会输送了大量音乐专业人才,培养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研究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能够在中小学、社会培训机构、传媒文创行业、企事业单位、文艺团体等从事教育教学、艺术管理、舞台策划与编导、创作与表演的应用型人才。毕业生专业功底扎实,专业实践能力强,近几年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达到95%以上,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六)舞蹈学

1.师资情况

本专业组成了一支熟悉舞蹈教育、专业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教师团队。其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占比达到71%以上,90%以上的教师具有行业从业经历。多名教师担任了江西省学科专业评审专家、抚州市汤显祖戏剧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少先队事业发展中心社会艺术水平考级考官;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中国傩戏协会会员、江西省舞蹈家协会会员、江西省高校舞蹈教育学会理事、抚州市舞蹈家协会副主席,作为青年学者多次受邀参加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本专业教师团队学术成果丰硕,获批教育部及省部级以上教研科研项目近30余项,发表相关论文近40篇,教学研究获奖11项,教师获得省级以上舞蹈类奖项80余项。

2.专业特色

舞蹈学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性修养、具有坚定地时代信念和舞蹈艺术理念,同时掌握舞蹈学科的基础知识和舞蹈技术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复合型舞蹈学大学生。围绕地方舞蹈文化特色,依托我校江西戏剧资源研究中心,围绕地方戏曲与民间舞蹈、本土舞蹈文化传播、舞蹈教育实践与创新等领域,舞蹈学科团队构建了一支理论与实践并重、极具地域特色的研究与实践型教学团队,开展了极具特色的舞蹈教学与研究工作,舞蹈表演与实践课程被认定为校级课程思政示范(特色)课程,获批教育部、省市级相关课题20余项,发表数篇相关学术论文。学生获省市级以上舞蹈专业赛事奖项百余项。

3.专业优势

该专业着力培养学生戏剧舞蹈创作编排与表演能力;汲取学校行业特点,打造学生的核军工文化素养;借力本土丰富的基础教育资源,强化学生的舞蹈教研能力,形成了“演创编教四位一体、服务地方文化”的办学方向,且为当地地区的教育与文化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近几年来,专业先后承办及参与了抚州市政府汤显祖国际戏剧节、高雅艺术进校园等工程项目,江西省好人发布、核军工晚会等大型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并且达到毕业标准的学生能在幼教机构、中小学校、社会舞蹈团体以及广播影视部门或其他机构,从事舞蹈教学、舞蹈表演或舞蹈创作,以及其它文职工作。

4.就业前景

舞蹈学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在各级文化单位、中小学院校、青少年艺术活动中心、专业表演团体,社会演艺机构、艺术培训机构以及企事业等单位,从事舞蹈表演、舞蹈节目编导、舞蹈教学、舞蹈艺术创作、艺术研究、艺术管理、演出策划组织等工作的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外国语学院

专业介绍

(一)英语(外贸方向)

1.专业定位

坚持“德智体美劳”全人育人的理念,为满足国家核行业特殊需求及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本专业定位为培养具有夯实的语言基础,较强的科技翻译能力和国际贸易能力,主动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需求,从事翻译、外贸等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设有“英语+科技翻译”、“英语+国际贸易”两个人才培养方向。

2.办学历史

本专业已经历26年办学历史。1995年应核行业需求开始招收经贸英语专科班,1999年开始正式招收英语专业本科,现有学科教学(英语)和翻译两个专业硕士学位点。2019年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21年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江西省第二轮本科专业评估遴选为五星级专业。

3.师资情况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8人,其中高级职称8人,博士4人、每年聘请外籍教师3-4人。现拥有江西省高水平教学(慕课应用型)团队1个,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1名、江西省首届金牌教授1名、江西省中青年骨干教师1名和校级教学名师及锡园“园丁”奖获得者4名。多名青年教师获得省级教学竞赛一、二等奖,其中万翠老师2020年荣获第四届江西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和江西省第四批“学生心中的好老师”称号。获批江西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积极打造了十多门国家级、省级和校级慕课“金课”,其中《中国文化概况》英文课程获得首届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首届国家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和教育部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师发表省级以上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20余部,主编国家级和高等教育规划教材20余部,主持国家社科课题3项,省部级课题30余项,获江西省社科优秀成果奖3项。

4.专业特色

特色一:实施“英语+科技翻译”、“英语+国际贸易”复合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夯实语言基础,熟悉翻译与国际贸易领域知识,强化校内外实践,人才出口无缝链接。通过建立、健全课程体系,引入第二课堂活动,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通过课堂语言实践、专业技能综合实践和校外专业实践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覆盖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特色二:“德”字为先,形成综合素质高,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以及良好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培养特色,致力于学生人文情怀、文化传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

5.专业优势

英语专业积极开展高水平专业建设,于2021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同时在江西省第二轮本科专业评估中遴选为五星级专业。

本专业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英语专业人才,熟练掌握听、说、读、写、译等实践技能,并具有扎实的实践能力和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文化知识,毕业后能从事科技翻译、国际贸易、外事、文化、新闻出版、教育等领域工作。本专业教学基础设施完备、图书资料丰富,现拥有10个视听说语言实验室、1个同声传译实验室、1套国际贸易实践模拟软件、1个大学生创业电子商务实战平台。学生在国家级、省级专业赛事中屡获佳绩。

6.学科建设

获批国家一流课程2门、教育部首届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结题1项,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1项;获批江西省一流本科课程2门、江西省精品在线课程1门;荣获江西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英语专业专任教师荣获“江西省金牌教授”、“江西省金牌青年教师”等称号,荣获省级教学竞赛一等奖1次、二等奖3次,指导学生竞赛获国家级一等奖2项,省级竞赛获奖50余项。

7.学生发展

近十年,学生获得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全国英语写作大赛,全国英语阅读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全国高校商务英语综合能力大赛、全国口译大赛、全省大学生英语翻译大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等市级以上专业竞赛奖项400余项。

8.就业前景

近三年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0%以上,名列全校前三名,主要从事全国各地核行业领域翻译、国内大中小企业外贸、政府机关、教育行业等工作,部分毕业生进行自主创业。本专业考研率在20%左右,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二)英语(师范)

1.专业定位

本专业适应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需求,立足江西、面向全国,培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宽厚的基础理论和扎实的英语教育的专门知识,能够在英语教育领域从事中学英语教学、教学研究,英语培训机构从事英语教学工作和教育管理工作等方面的实践应用型专门人才和社会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2.办学历史

英语(师范)专业可追溯到原抚州师专英语教育专业。2003年抚州师专并入东华理工学院,英语(师范)暂停。2005年,外国语学院设立英语(师范方向)招生,因客观原因于2006年停招。 2015年6月根据学校师范发展需要,英语专业部分教师于 2015年7月从外国语学院分离,并入抚州师范学院,独立开设英语(师范)专业。2023年4月,根据学校学科调整,英语(师范)专业从抚州师范学院并入外国语学院。

3.师资情况

本专业拥有一支年龄结构合理、治学态度严谨、学术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13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4人,硕士生导师2人,具有博士学位2人、硕士学位9人,每年聘请外籍教师1-2人。

4.专业特色

专业培养以基础教育师资培养为特色,以服务地方教育为宗旨,面向基础教育的实际需求,遵循“英语+师范”、“知识+技能”两者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反思”的师范技能,使其尽快适应中学新课改对英语教师的角色要求,并较快地成长为符合时代和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所需要的合格英语教师。

5.专业优势

本专业自办学以来,向社会输送了大量优秀毕业生,并充分利用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和基础教育师资国家级培训基地两大平台,加强内涵建设,取得了一大批教学科研成果:本专业教师先后主持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几十余篇,参与省教育厅主持编写的英语教材多部,获省级科研及教学成果奖若干项,获省级教学竞赛奖若干项。专业教学设施齐全,拥有普通语言实验室、语言录播室、微格教室和多功能云网络语言实验室。同时,英语(师范)专业建有10余个校外教育实践基地。

6.学生发展

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学生主要学习英语语言和英美文学及英美社会文化方面的基础知识,接受系统的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基本技能训练。在英语专业最为权威的全国英语专业四级考试中均取得优异的成绩。

在学科竞赛方面本专业学生表现同样不俗:自2015年以来,学生获得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师范生微课大赛、“田家炳杯”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江西省演讲、阅读、写作比赛、江西省翻译大赛等省级及以上专业竞赛奖项近百项。

7.就业前景

近三年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均在85%以上,主要在省内中学、小学或英语培训机构从事英语教学、教育研究和教育管理等专业相关工作。部分毕业生在省外中小学或培训机构从事教育相关工作。

(三)日语

1.专业定位

“新文科”大背景下,结合新时代日语人才市场需求等特点,为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复合型日语人才,本专业不断进行日语教学改革,充分融合东华理工大学“核军工”文化内涵,加强交叉学科建设,设有“日语+国际贸易”方向。同时,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尤其是我国养老服务供给结构严重失衡的大背景下,本专业积极探索“日语+福祉”的人才培养模式,导入日本福祉领域的文化与实践相关课程,培养精通日语且具备福祉领域基础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2.办学历史

本专业2004年开始三本招生。成立之初,基于全球经济发展及中国对外贸易人才的稀缺,定位“日语+国际贸易”方向。2011年开始二本招生,在坚持“夯实日语语言文学知识,熟悉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和技能”理念的同时,积极开展国际交流活动,以“2+2”及“3+1”模式与日本城西国际大学合作办学。

3.师资情况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7人,其中中级职称6人,博士4人、每年聘请外籍教师1人。课程建设方面:现拥有东华理工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团队2个,《中国文化概况》日语版课程建设团队1个,其中《中国文化概况》日语版课程已经上线学堂在线平台、《大学日语》课程获江西省防疫期间线上优秀课程二等奖。教学方面,系部教师获得首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日语电子课件大赛三等奖、获得东华理工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东华理工大学微课比赛一等奖、三等奖等奖项。科研方面,系部教师主持参与国家社科课题3项,省部级课题10余项,市厅级项目9项,校院级课题10余项;公开发表论文近40篇;出版专著一部;获批实用新型专利3项。

4.专业特色

特色一:积极开展国际交流活动。日语系以“2+2”及“3+1”模式与日本的大学合作办学,实现与国际接轨。本专业向外贸、翻译、环保等行业输送了众多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也有诸多学生进入到海内外品牌高校继续深造,进入研究、教育等领域工作。截至2024年5月,通过与日本合作办学去日本留学的学生30余人。

特色二: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日语系设有诗歌俳句、科研协作、多媒体视频制作、对外交流、日本学会发表等七个模块化特色活动,学生可以根据爱好自由选择加入。同时,日语系每年会定期举办中日文化周和日语技能竞赛月。文化周活动内容及形式多样化,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通过亲身体验,增强对中日文化的了解和理解,促使语言的学习更上一个新台阶;日语技能竞赛月在全面夯实日语的听、说、读、写、译等基础技能的同时挑选后备人才,代表学校出征“理解当代中国”外语能力大赛、“人民中国杯”、“笹川杯”、“中华杯”等全国日语演讲比赛、翻译比赛、写作比赛、知识大赛、俳句大赛等赛事。

5.专业优势

本专业教师均具有留学背景,博士学位的教师占60%,教师整体年轻有活力,能很好的融入学生,并能与最新的教学要求、信息技术接轨,创新能力高,适应力强。

本专业教学基础设施完备、图书资料丰富,现拥有10个视听说语言实验室、1个同声传译实验室、1个体验日本文化的和室。学校全方位、立体式开放的网络教学平台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网络公开视频课、精品课程网站、试题库、课程课件等专业教学资源。

6.学生发展

本专业一直致力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成效明显,在全国日语专业四级、日本语能力测试一级、二级考试中,均取得了优异成绩;每届日语国际能力二级考试合格率均在90%以上,远远高于全球参加日语国际能力二级测试的平均水平。

近十年,学生获得中日友好杯大学日语征文比赛,笹川杯”、“中华杯”等全国日语演讲比赛、全国高校日本知识大赛、全国日语微视频大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滕王阁”杯日语微视频大赛等市级专业竞赛奖项百余项。

7.就业前景

多年来,本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在90%以上,历届毕业生大部分进入外贸行业,部分已自主创业、考上公务员、成为高校老师等,部分日本留学的学生毕业后直接留日工作。历届学生有多名学生考上上海外国语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等国内知名学府的研究生,同时也有考上日本明治大学、北海道大学等日本知名院校的研究生,考研升学率居高。

 

师范学院

一、基本情况

师范学院是在整合原抚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基础上,2014年组建的东华理工大学二级学院。现设有生物系、教育系2个教学系,1个实验教学中心、1个师范教育管理办公室、1个基础教育师资国家级培训基地、1个省级产学研合作培育示范基地、1个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1个校级产业技术研究院。拥有生物技术、学前教育2个本科专业,其中生物技术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教育管理、学科教学(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等教育硕士专业学位领域方向7个。

二、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师43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3人,具有博士学位17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29人;拥有省级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省级中青年省骨干教师和国家级创业导师等3人;多名教师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感动江西教育年度人物、省优秀科技工作者、江西省岗位学雷锋标兵、江西省先进工作者、江西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三、人才培养

学院以教师教育和服务三农为特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学院依托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平台,紧扣专业发展需求,现有国家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江西省食品与生物技术产学研合作培育示范基地、省级和校级产业研究院、校级生物育种、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校级生物实验教学中心、校级生物标本馆、校级课程思政名师工作室、钢琴训练室、微格实训室、蒙特梭利实训室、蒙诺幼儿科学探索乐园等教学科研平台。为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学院在上海、杭州、深圳、广州、南昌、抚州等地建立了教学实习基地,与上海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美迪西普亚医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江西珍视明药业有限公司、江西宇骏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抚州三和医药化工有限公司、南昌立健药业有限公司、华润博雅生物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赣江中药创新中心、临川一中、临川二中、抚州一中、抚州市保育院等企事业单位建立了“产学研用”合作实践基地。拥有基础教育师资国家级培训基地,承担着江西省基础教育师资培训的重任。

学院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近年来,已建成省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获批校级课程思政名师工作室1个,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2门;承担省级教研教改项目30余项,出版教材与专著10余部;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校级课程思政教学大赛一等奖1项,劳动教育微课大赛一等奖1项,校级创新教学大赛一等奖1项。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加强过程管理,育人成效显著。学院现已输送优秀毕业生3万余人,其中包括国家杰青、长江学者、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知名作家、知名主持人、知名企业家等高端人才;被誉为“才子之乡”的教师摇篮,培养了抚州市县(区)各中学60%-70%骨干教师、年级主任、校长,临川教育集团多任校长均为本学院毕业生。近5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0%以上,年均考研升学率在30%以上。

四、专业介绍

(一)生物技术

1.师资情况

本专业依托生物学科40年的积淀,经过2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已形成了一支年龄与学缘结构合理,学历、学位、职称结构较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1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7人,具有博士学位15人;拥有博士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3人;拥有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1人、国家创业导师1人、“感动江西教育年度人物”1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省中青年骨干教师6人、省科技特派员13人;教师中荣获了省优秀科技工作者、江西省岗位学雷锋标兵、江西省先进工作者、江西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多人次。

2.专业特色

本专业为省“一流”本科专业,具有突出的生物制药、应用微生物技术、环境生物技术和食品生物技术等领域的教学科研生产特色。在铀生物溶浸、大型食用真菌育种与栽培、湖泊环境生态、土壤污染修复及区域动植物资源研究与开发等方面特色显著,在地方生物资源开发利用领域成果突出。多年来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中心,着力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学生连续多年在国家和省级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与创业计划大赛中屡创佳绩,成为我校大学生科技创业、创新活动的一张铭牌,获国家大学生“小平创新团队”称号;近五年来学生在各类科技创业创新大赛中获得国家、省级互联网+、挑战杯、学科竞赛一、二等奖(金奖、银奖等)80多项。

3.专业优势

本专业为省“一流”本科专业、校级重点建设学科,在2016年、2021年两次全省专业综合评价中均位居全省第二名。

该专业依托学校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平台,拥有国家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校级育种、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校生物实验教学中心,校级生物标本馆,馆藏的动、植物标本达11000余件;校内实验室面积1800m2、实验仪器总值610余万,近3年来新增仪器设备200多万元;拥有“江西省食品与生物技术产学研合作培育示范基地”、省级产业研究院(东华理工大学黎川产业研究院)和校级产业研究院、课程思政名师工作室。先后与省内外20多个生物技术相关企业进行了长期的合作,并建立了产学研与就业综合实习基地。教师科研与教学研究成果突出,近五年来主持在研或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防科工局重大项目、国家星火计划、以及省部级项目50项,科研总经费达1200多万元。近年来,荣获省部级科技发明二等奖2项和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各1项,拥有省优质课程和省精品课程共4门,出版教材与专著6部;近五年来发表学术论文120多篇,授权发明专利7项。

4.就业前景

本专业创办至今共为国家输送了1800多名优秀的本科毕业生,他们在各级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中(外)资企业等行政企事业单位中涌现了很多教授、学者、科学家、行政事业单位领导、企业高管,或者自主创办公司成为企业家。本专业紧密结合江西省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国家核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等战略发展需求,培养适应现代生物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具有扎实理论基础与实践技能、较强创业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适应在生物制药、绿色食品、环境保护、检测检疫、生物化工等企事业单位(包括军工企业)和科研院所、教育部门从事科学研究、生产开发、管理和教育教学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就业前景广阔。近5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达90%以上,年均考研升学率在35%以上(最高44.78%),其中近1/3学生被中科院、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湖南大学等985、211及“双一流”重点大学录取深造

 

体育学院

一、学院简介

东华理工大学体育学院是全国学校体育联盟(体育教育)会员单位,全国体育教学科研实验学校,全国学生定向协会副主席单位,江西省体育科学学会副主席单位,江西省体育局战略合作单位,江西省教育厅对口支教指定单位,江西省首批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江西省体育与健康科普教育基地,经开区教体局、抚州市教体局合作单位。

体育学院设有体育教育系、足球系、大学体育教学部等三个教学单位,建有运动人体科学实验中心、大学生体质测试中心,拥有学科教学(体育)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暂停招)。全日制在校本科生480人。

学院现有教职工50人,其中专任教师44人,教授3人,副教授17人,博士7人,硕士34人,国际级裁判1人,国家级裁判员4人,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5人,运动健将2人。外聘专家6人。

学校现有综合性体育馆2座、400米标准田径场2座、游泳池2个,单项运动场馆10个,户外篮球场38片、排球场19片、网球场18片、足球场2片,其他运动场地近50片,涉及18个体育教学训练活动区。建有运动人体科学实验中心,涉及解剖学、保健学、运动心理学、体质测量与评价等学科,建筑面积近500m2,各种仪器设备价值逾200万元。

学院坚持人才培养中心,课程建设驱动,专业建设支撑,科学研究协同,学科建设牵引,推动教、学、研融合,取得可惜成效。近年来,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1项,省部级课题20余项,重要期刊发表论文上百篇,授权发明专利近20项,出版专著5部,编写教材2部;9门课程入选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4门课程被评为江西省一流课程,2门课程入选教育部拓金计划,获江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1 项;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获得团体、技术和理论3 项第三名,获得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冠军(2023)、全国武术(气功)锦标赛冠军(2022),夺得盖尔式足球队亚洲锦标赛男子冠军(2016),江西省第十六届运动会9枚金牌(2022),定向越野运动队曾夺得全国比赛银牌(2023),江西省大学生足球比赛冠军(2022),五人次入选国家队(2019),一人次授予“运动健将”(2023)。

学院秉承“敦本务实,崇义奉公”的校训,传承“核军工精神”,升华“体育为教育加油,体格为品格加分”的办学理念,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升办学水平,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社会影响力持续上升,已成为区域优势明显的体育人才培养摇篮、体育科学研究基地,江西社会服务中心。

二、专业介绍

(一)体育教育

东华理工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于2004年开始招生,至今已向社会输送15届共1300余名优秀毕业生,目前在校生400余人。本专业有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自主认定授权,是江西省体育科普教育基地、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拥有学科教学(体育)专业硕士授权点,教师资格获取率超过95%,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升学率持续攀升。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9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2人;7人具有博士学位, 21人具有研究生学位;省级学科带头人1人,省级骨干教师1人,国际级裁判1人,国家级裁判6人,高级教练员2人,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5人,3人入选江西省体育科学学会专家库。

本专业配套有标准田径场2座,综合性体育馆2座,标准游泳池2座,其他各类运动场馆二十余处;建有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中心(设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体育心理学等4个实验室及体质健康测试中心);在全省多所知名高级中学建有教育实习基地,与多家上市公司、大型企业展开校企合作,建有实习就业和创新创业平台。

近年来,专业以人才培养为中心,课程建设驱动,科学研究协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取得可喜成绩。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1项,省部级课题20余项,重要期刊发表论文逾百篇,授权发明专利近20项,出版专著5部,编写教材2部;教育部拓金计划海外课程2门,江西省一流课程4门,获江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夺得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获得团体、技术和理论3项第三名、盖尔式足球队夺得亚洲锦标赛男子冠军、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100米冠军、定向越野全国锦标赛银牌(五人次入选国家队)。

新时代,专业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秉承“敦本务实、崇义奉公”的校训,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广泛开展校校、校企合作,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江西,面向全国,朝着“省内一流、区域领先,行业知名”的目标奋进。

(二)足球运动

1.专业概况

为服务健康中国战略需求,落实体育强国建设部署,提升中国足球运动水平,解决高素质足球人才短缺的问题,足球运动专业应运而生,我校成为国内首批30个足球运动专业单位。该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批省内、外具有深厚学术背景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兼职足球教师队伍;足球软、硬件设施完备,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和实践环境;建立协同育人机制,与地方足球协会及足球青训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保障足球运动专业学生实践和就业。该专业积累了丰富的足球人才培养经验,且致力于突破传统路径,探索足球新型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全面提升学生的足球专项技能和实践工作能力,确保高水平足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为推动中国足球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学制四年,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学费标准:5220元/学年(学费如有变动,按江西省物价部门核定后的标准执行)。

2.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全面贯彻国家体育改革与发展的总体需要,立足江西,面向全国,秉承“敦本务实、崇义奉公”的校训,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聚焦足球专业人才培养,以培养中国足球事业发展所需的高水平足球专业人才为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系统掌握现代足球运动基本理论与方法,熟悉足球相关领域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基本知识,具有足球专项实践能力和行业组织与协调能力,能够在学校、专业运动队、足球俱乐部和培训机构中从事足球教学与训练指导、足球运动竞赛组织与管理、足球体能训练与监控、足球竞技表现分析、足球文化推广、足球产业开发等工作的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发展潜力大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3.行业对足球运动专业人才的需要

2021年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中提出“振兴三大球”规划,再次将足球运动的推广普及和提高列入体育发展的国家规划,足球运动的改革与发展再次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从国家政策方向引领下,足球运动的发展已经创设了积极良好的政策氛围,江西足球坚定不移的开展足球运动改革实践,以人才培养、赛事组织、群众足球为着力点,大力推进校园足球、社会足球和职业足球融合发展,从搭建青训体系、优化足球赛事、发展职业足球等多角度、多维度、多层次出发,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足球发展系统体系。2015年以来,江西省获批校园足球特色校1200余所,改革试点县区8个;以江西省足球协会杯和江西省足球联赛为核心的两大赛事,年均场次达到2000余场;各级青少年队伍在全国比赛较往年有较大提升,小组出线成为常态;大力开展职业足球队伍建设,现有三支职业队驰骋在全国赛场。

江西足球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仍然与足球发达地区差距较大,造成江西足球运动水平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是足球运动竞技、训练指导以及管理人才的缺乏。为了加快江西足球运动发展,缩小与全国差距,实现振兴江西足球的目标,迫切需要培养掌握体育足球运动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在运动队、中小学、业余体校、专业俱乐部等地方从事足球运动的高素质人才。高校作为培养高等体育专业人才的基地,我校开设足球运动专业,可以吸纳全国各地高水平足球人才,合理利用高校教育资源,为江西足球运动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对促进江西体育运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教学条件建设规划

根据足球运动专业培养需求,内培外引相结合,对内注重教师发展,积极为教师提供学习锻炼机会,提升足球专业技能;对外加大引进高水平足球教练及相关学科人才力度,打造一支既能开展理论教学,又能进行实践指导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

拓宽足球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和招生、就业平台,充分利用社会力量与社会资源,加深与地方行业协会、学校及足球俱乐部合作,完善教学设施和实践条件,逐步建立8-10家省内外教学实践及就业实习,为毕业生实习、就业提供渠道。

立足足球运动专业发展需要,创新开发足球专业课程,力争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及教学科研工作方面取得突破。变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将足球运动与相关交叉学科相结合,建立适应足球运动专业人才培养的育人方式,走出适合理工类大学的足球人才培养路径。

5.保障措施

1)加强教师队伍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结合体育强国丰富内涵,增强教师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教师为足球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2)加强校地合作,结合地方足球事业发展,做好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依托地方行业协会和组织,将技能培训、师资共享和服务社会有机融合。

3)多渠道争取专业建设经费支持,完善实践教学设施和实习就业基地建设,提升师资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速度,提高足球专业人才培养效能。

 

美术与设计学院

一、基本情况

东华理工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的前身是创办于1992年的艺术系,为江西省同类专业办学最资深学校和院系之一。学院下设综合办公室、教科办、科研、学科建设与研究生管理办、学生工作办公室、实践教育中心、美术展览中心(美术馆)六个管理部门,拥有视觉传达系、环境设计系、产品设计系3个教学单位;以及临川传统艺术研究所、艺术研究中心、基础与理论研究部、创新设计研究中心、传习与文化创意中心、虚拟仿真与3D音画实训中心、创客育成中心等院级研究平台。学院拥有独立的艺术楼,教学设施完备;拥有学院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基地、计算机实训设计室、计算机三维设计室、模型室、摄影工作室、专业教室和工作室、画室、展厅、多媒体教室、陈列室、图书资料室等教学和实践场所。现有设计学、美术与书法二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三个本科专业;学院在校本科生951人,硕士研究生115人。硕士和本科均面向全国招生。办学以来,学院依托学校理工科背景优势,以服务社会为己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教学为中心,秉持教学、科研、创作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理念;厚基础、强能力、重应用、创特色,循序渐进,努力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美术与设计学院”;逐渐形成了显著的美术教育特色,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美术与设计专业人才。学院2004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2016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教学本科教学专业审核评估;2014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学科教育(美术、音乐)获得国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2015年江西省教育厅批准为紧缺学科(美术、音乐)的国培基地;2019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获得国家艺术学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2023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获得国家设计学、美术与书法二个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

二、师资队伍

办学20多年来,美术与设计学院汇聚了一支专业素质高、创新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专业教师毕业于德国柏林艺术大学、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英国利物浦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日本东北大学等知名院校。学院教职员工52人,其中专职教师42名,教授、副教授17名;博士学位的教师15人(含在读博士1人),省级中青年骨干教师3人,省青年金牌教师1人,硕士生导师25名,国家级协会理事、会员近10人。近年,学院教师承担了国家社科、教育部、文旅部、江西省等80余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及艺术作品500余篇(幅),主编、出版发行专著、教材52部;教师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00多项,获得国家专利授权70余项;主持滕王阁、万寿宫、博物馆等政府部门、行业机构大型装饰工程和壁画创作。学院被选举为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理事单位、江西省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单位、江西省室内装饰协会副会长单位、江西省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会副会长单位、江西省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单位;江西省美术家协会素描艺术委员会、江西省室内装饰陈设艺术专业委员会在艺术学院挂牌。多名教师为省内外重大文化艺术活动评审专家,担任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相关企业部门特邀顾问、项目评委、理事成员、艺术总监、学术委员,积极为行业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三、人才培养

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具有行业合作的优良传统,重视与艺术文化行业建立合作,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国内外著名大学广泛建立联系;学院先后与30多家企事业单位(涵盖六个专业)合作建立了产学研实训实践教学基地;学院积极为师生参与社会实践创造条件,为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搭建平台,推动人才培养方式转变和质量提高。学院参与国培省培计划,开展艺术活动,服务地方文化艺术教育;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学术交流、合作研究等方面取得实质性成果。近四年,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及江西省的各类专业大赛获奖近900人次;获得国家级一等奖15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23项,省部级一等奖68项,二等奖119项。其中包括“金犊奖”金奖、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大学生音乐舞蹈电视大赛、教育部艺术展演全国一等奖、教育部举办的中国在校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大广赛)一等奖。2017年,学院师生参加教育部举办的第九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获得“全国优秀院校”荣誉称号;在江西省教育厅主办的江西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和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广告与艺术”团体总分第一名,获得第九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江西赛区团体第一,获得多项国家、省部级“优秀组织奖”。近年教师指导学生获得成果位于全省高校前列。

学院先后承办及协办了米兰设计周--中国高校设计学科师生优秀作品展(江西赛区)、江西省素描优秀作品展、江西省陈设艺术大赛》暨第十一届【陈设中国·晶麒麟奖】江西赛区选拔赛、省教育厅艺德杯艺术作品征集活动、江西省高校环境设计联赛、抚州市政府汤显祖国际戏剧节工程项目、省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等大型艺术活动,获得社会各界赞誉。

办学以来,学院为国家输送了数千名艺术类专业人才;毕业生专业功底扎实,专业实践能力强,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四、专业介绍

(一)环境设计

 1.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爱国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身心素质,具备艺术设计基础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毕业后能在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室内外设计、装饰设计、环境规划(园林)设计以及教学等艺术创造活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2.主要课程

设计素描、设计色彩、三大构成、人机工程学、中外建筑史与原理、家具设计、室内设计、园林艺术设计、景观设计、计算机三维设计、展示设计等。

(二)产品设计

1.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爱国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身心素质,掌握工业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及产品造型能力,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和创新能力、国际设计视野和传统文化素养,能在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部门、教学科研单位从事工业产品造型设计、与产品设计相关的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展示设计工作和相关教学、管理、科研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2.主干课程

产品设计方法学、人机工程学、材料与工艺学、工业设计史、产品设计方法学、产品设计效果图表现技法、人机工程学、制图、模型制作与工艺、产品调研方法、产品设计相关软件、中外美术史、美学、心理学、造型基础、三大构成(平面、立体、色彩)、世界工业设计发展史等相关课程。

(三)视觉传达设计

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获得设计师基本训练,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备艺术设计基础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本专业包含视觉传达设计与数字媒体艺术二个专业方向。

视觉传达设计方向侧重于毕业后能在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新闻出版、彩色印刷、平面广告、户外广告、企业CIS策划设计、海报设计、招贴设计、刊物设计、产品包装设计、商业插画、网站形象设计、网页制作、商业摄影、影视制作、企业形象宣传片、MTV制作的艺术研究和管理以及教学等活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设计素描、设计色彩、三大构成、广告学、广告文案写作、广告策划与创意、印刷工艺、艺术摄影、标志设计、招贴设计、书籍装帧设计、电脑平面设计、3dmax基础实用课程教学、CI策划与创意、包装设计、商业插画、网页制作。

 数字媒体艺术方向侧重于毕业后具备在企事业单位、电视台、广告传媒公司、影视动画公司、及网络新媒体等行业工作。从事视频拍摄与制作、二维三维动画制作、视频编辑合成、电视栏目包装、动画创意设计、游戏开发、及数字新媒体理论研究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剧本创作、人体结构速写、分镜头脚本创作、运动规律、摄影基础、二维动画基础、实拍动画、Maya动画、电子音乐、影视广告拍摄与制作、图形图像设计、网页设计、影视试听语言、游戏制作、影视后期合成、二维动画短片制作、三维动画短片制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