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访谈丨从启秀路到枫林路
人物简介:沈雳,1974年生于江苏南通,1997年毕业于南通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现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教育部“心血管介入治疗技术与器械”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青年委员,美国心脏病学学会会士(FACC),欧洲心脏病学学会会士(FESC),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技术与器械创新单元共同首席专家。中国医学创新联盟(CMIA)秘书长,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CCI)秘书长,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心脑疾病介入治疗产业分会秘书长。
20年前,沈雳写过一篇《四季·心路》,文章开头这样写道:“如果让我选择季节,我宁愿她停在这个深秋,我喜欢秋风乍起时落叶飘零的启秀路……而路那头的校园,曾经承载着多少学子的欢颜和梦想,也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发生着变化。只有那启秀路依旧,深秋的她,一些无奈,一些惆怅……”
有史料记载,南通的启秀路、启秀桥、启秀楼,都与清末状元,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有关,“启秀”,取自“启夕秀于未振”,意思是让未开放的花朵盛开,表达的是对人才的渴望。沈雳,为何对启秀路一往情深?
从启秀路出发
沈雳出生于南通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母亲曾是南通医学院化学系老师和人事处干部。从小就在医学院(现南通大学启秀校区)校园长大的他,算是“医二代”。他从小就把医生救死扶伤的画面烙印在脑海里,并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努力,这些年一路走来,取得了不少成绩。细究其原因,除了宽松的家庭氛围,良好的家庭教育,更多得益于前辈老师们的谆谆教导以及沈雳在读书时打下的扎实基础。
医学院当年的校训是“严谨求实,勤奋进取”,“严谨”体现在很多方面,医学院一批国内一流教授将其践行得最为具体,如骨科侍德教授、汤锦波教授,内科钱桐荪教授、孟宪镛教授、杨锦媛教授,人体解剖学徐慧君教授、武义鸣教授等……中国工程院院士顾晓松当年就给沈雳上过局解课,他严谨、细致和生动的讲解,让沈雳至今记忆犹新。
在学校教育氛围的熏陶和前辈老师们的言传身教下,沈雳逐渐将“成为一名好医生,为中国医疗水平提升贡献力量”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之一。
毕业后,沈雳不断攀登医学高峰。他先是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读博。这三年,由于导师秦永文教授的严谨作风,军队严明的纪律,沈雳的科研和临床能力得到快速提升。
博士毕业后,沈雳顺利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做博士后,这期间师从国际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葛均波院士。葛均波院士的指导让沈雳年少时的初心和从医梦得到华丽绽放。
如今的沈雳已从学校毕业的20多年,完成了从当年在启秀路勤奋刻苦的医学生,到行业内小有名气的心血管专家的蜕变。
从心血管专家到医学创新探索者
“如果还可以选择,我喜欢初春的枫林路,那是上海医科大前一条并不宽阔的街道,错落有致的欧式小楼,昏暗的街灯中只见她们朦胧的身影,而楼中飘出的点点灯火,留给路人对那庭院深处的遐想。岁月沧桑也许只有那街,那树,那楼,保留了几许旧上海的风情,不知那时的我为何会偏爱这婉约,怀旧的风景……”——《四季·心路》
在葛均波院士的带领下,沈雳不仅业务水平得以持续快速提升,也受葛均波院士一腔医学创新热情的感染,他在坚守临床岗位的同时,走上了医学创新之路,成为一名医学创新探索者。
“人生最大的幸运莫过于站在巨人肩上,不仅可以看得更远,也有更多的机会去做自己热爱的创新事业。”沈雳说,“葛院士对科学问题的敏锐判断、深刻理解以及对科学战略方向的大局把握,深深感染和激发了我,在做好临床工作同时,积极投身相关创新和转化研究中”。
一方面,结合自己擅长的冠心病介入诊疗,沈雳专注于新型心血管介入器械研发和应用,其参与研发的国产完全可降解聚乳酸支架Xinsorb、国际第一款深低温肾动脉交感神经冷冻消融导管等多个产品已经转化上市。他不仅主持和参与了国家863、973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上海科委科技创新项目等20余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近SCI论文50篇,还荣获2015 年“东方新星奖”,2019年上海市医苑新星“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复旦大学首届“明日之星”,2020年获第三届“转化医学创新奖”,2022年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等奖项和称号。
另一方面,沈雳积极参与推动行业创新。他不仅参与建成了心血管介入治疗技术和器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立了中国心血管器械孵化平台,还在葛均波院士带领下,2015年参与创建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交流平台——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CCI)。
对创新的初心和热爱,对CCI的珍惜和真爱让沈雳一直坚持至今。犹如CCI在成立宣言中所说的:“要做中国心血管医疗器械创新的探索者、传播者和推动者”,沈雳一直在做CCI创新精神的传播者和推动者,助力中国心血管领域创新事业发展。
2017年中国医学创新联盟(CMIA)成立,沈雳成为秘书长。依托CCI成熟的创新转化路径和模式经验,CMIA从临床出发,关注来自医生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围绕国家医学创新战略落地、医疗机构成果转化和医学专科创新等方面开展服务,并构建医生和医疗机构深度参与的创新生态,搭建创新交流平台。
如今CCI已经成为中国医疗器械创新极具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名片,和推动中国心血管医疗器械自主原始创新的“新星”。CMIA则是汇集医学创新要素和核心资源的医学创新转化交流重要平台,成为中国医学创新转化的开路先锋。
做创新转化让沈雳自己的生活也多了一种色彩和一个目标。他说:“人一生能做的事情非常有限,能在日常的医疗工作之外再做一件对行业、对同事,甚至是对患者有帮助、有价值的事业,也让我的人生充满了收获感。”
工作之外:文艺范十足的斜杠青年
虽然是名临床医生,但工作中的沈雳并不是不苟言笑的,他说:”我不是一个纯理工男,我的性格属于动静结合的,能够沉稳地做研究,做手术,也愿意和患者、和同事们交流沟通,愿意了解国际上的前沿医疗信息……“
沈雳回忆起当年大学毕业晚会自编自导自演的小品《简爱》,至今依然是满满的“成就感”。在那个业余生活相对枯燥的时代,《简爱》恰是青青校园的一股清流。
生活中的沈雳更是兴趣爱好广泛。
青少年时代的沈雳,非常喜欢阅读。能够办一张南通市图书馆的借书证,在沈雳看来,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当时,沈雳的家在南通市区寺街,他经常一个人步行去位于启秀路的南通市图书馆看书、借书。
中学时代,他又迷上了影评,并在学校组织影评夏令营。功夫不负有心人,沈雳有幸被电视剧《门神的使命》剧组选中,饰演了男一号的青年时代。“虽然后来播放的画面只有几分钟,能过把演员的瘾,还是挺开心的。”沈雳回忆说。
无论是学生沈雳,还是青年医生沈雳,都是个不折不扣的文青,他经常在校报和医院的院报副刊上发表散文,最让人印象最深的一篇是《四季·心路》。
丰富的兴趣爱好,让沈雳的精神世界越来越丰富,加上临床医生的职业影响,他心思细腻,很多问题往往想得更多、更深、更远。各种爱好也像一颗颗闪耀的星星,照亮了他的人生路,让他有了努力的方向,有了奋斗的目标。
从南通大学医学院所在的启秀路到如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所在的枫林路,全程不过140公里,车程也就两个半小时,对于沈雳来说,启秀路和枫林路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人生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假如让我选择,我期待从脚下的路起,坚定地走过这个不冷的冬季,走进新的四季。启秀的淡淡惆怅,枫林的段段缠绵,最终都要汇入肇家浜路上那滚滚向前的车流:不夜城的迷人灯火,也将融入明日都市灿烂的朝阳中!”——《四季·心路》
2016年,沈雳在巴黎转机罗马参加欧洲心脏病大会的国际航班上,发生的一段有惊无险的插曲。当时飞机上有一位年长的乘客胸闷恶心不适,情况危急。在得知这一消息后,沈雳挺身而出,用自己专业的知识,给予乘客适当的治疗,缓解乘客的不适症状。同一航班的乘客投来敬佩的目光。一时之间,“葛院士高徒沈雳医生高空救人”被传为佳话。
说起高空救人,沈雳说,这样的事,在恩师葛均波身上发生过,在其他一些医生身上也发生过,高空救人是医生的使命和职责。沈雳对母校和教导过自己的恩师一直心怀感恩和感激,这种良医担当就是沈雳对校训、对恩师和母校教导的最好践行。
对于在校的学弟学妹们,沈雳想对他们说:“做人要有情怀和激情。”他希望通大的年轻学子有理想,有家国情怀;在学业上、事业上要有创新精神。沈雳说,自己在创新领域取得的成绩,是将个人的奋斗目标融入了国家创新战略的历史进程。如今是创新创业的好时代,国家正在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他希望年轻学子们要不负青春、不负韶华、矢志奋斗,为国家的强盛贡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
(张卫斌)
我校校友沈雳。
👇立志愿陪伴高考生及家长度过高考👇
【高考升学群】
群内不定期分享高考升学资讯、教育政策
高考系列直播、择校指南、专业推荐介绍
高考各科提分必备技巧、学习资料共享等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添加豆豆老师
回复“省份/学校名称+高考”
即可加入相对应的升学群
★微信搜索小程序:立志愿
🟠【找大学】院校信息,985/211/双一流院校等
🟠【选专业】专业信息,清晰了解专业具体情况
🟠【高考选科】三个维度,帮助考生自主搭配学科
🟠【学业管理】学业剖析,定目标找差距圆梦大学
🟠【一键查询】输入分数,一键查看能上的大学
🟠【智能填报】志愿神器,AI大数据+冲稳保策略
🟠【学业评测】免费测评,五大维度快速认知自我
🟠【直播课堂】填报技巧,支持无限次重复回放
🟠【专业指导】量身定制,不浪费高考每一分
🟠【高考资讯】高招政策,高考实时资讯全掌握
🟠【志愿客服】在线解答,高考咨询一键接招
免责声明:文章部分文字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