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能源与动力工程
一、专业概况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是我校最早设置的专业之一,始建于1949年,其前身是建校初期成立的“锅炉装置”和“汽轮机装置”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2020年入选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教育部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专业所对应的“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现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80名,其中教授19名,副教授53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87%。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1个。拥有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吉林省一流课程1门,吉林省课程思政建设课程1门,吉林省精品课和优秀课等优质课程15门。本专业拥有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教学示范中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流动站等各类教学科研平台13个。
二、培养目标及专业特色
本专业主要为我国电力行业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本专业毕业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锻炼,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作能力、优良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和深厚的人文素养,预期能够胜任工程师或与之相当的业务岗位工作。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近年来紧跟国家能源战略调整以及电力行业对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品德兼优、身心健康,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创新意识较强,系统掌握能源高效转化与洁净利用、能源动力系统与设备、新能源开发及利用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具备跟踪本专业领域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将来可在火电、水电、核电以及新能源发电的运行、设计、安装、调试、检修以及本专业相关领域从事技术与管理工作的“创新型和实践型”卓越人才。
三、特色实践
学院利用国家级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形成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可参加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等各类竞赛活动,促进综合能力和素质提升;与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订单+联合”培养计划;开办了科技文化成果展演、社会实践项目交流、职业生涯规划风采展示、社团文化节等精品科技文化活动。
四、就业方向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规模位居国内前列,建国以来为能源电力行业特别是火电行业输送了大量专业人才和技术人才。近五年一次就业率超过95%,稳居全国前列,就业单位包括国家能源集团、中国华能、中国大唐、中国华电和国家电投五大发电集团,中国广核集团、华润集团和国投集团等国有大型能源企业,以及几大电力设计院。其中超过20%的毕业生保送或考取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生,继续从事科学研究。毕业生以过硬的综合素质享誉行业内外,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骨干和领军人物的作用,不仅有柴天佑院士、金红光院士等多位杰出科学家,而且有一大批优秀校友成为企事业单位的技术骨干和高级管理人才。
储能科学与工程
一、专业概况
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属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面向国家能源革命战略需求和“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本专业依托能源与动力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等学科特色与能源电力行业优势,致力于培养在能源电力等行业从事储能技术的研发、设计和应用的高级复合应用型人才,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推动我国储能产业和能源高质量发展。专业设置以满足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能源领域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工程应用、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为目标,注重理工交叉融合的新工科培养实践理念。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学制为四年,符合学位授予要求,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二、专业特色及培养目标
东北电力大学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紧跟国家能源战略调整,培养品德优良,身心健康,富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及职业道德,具备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意识,系统掌握储能科学与工程方面的知识,能够在储能、新能源、分布式能源和节能环保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研发和生产技术管理等工作,并能为我国储能产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
三、主要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有:热工理论基础、物理化学、电化学基础、流体力学、固体物理、材料科学基础、大学化学、机械储能、电池储能、储氢技术、储能系统、储能原理与技术、储能材料、相变储能技术、储能电池技术、燃料电池技术、储能电站设计与运行、储能系统安全与管理、大规模储能系统开发与项目设计、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电化学储能基础、储热技术及应用、热工过程控制、储能测试技术、储能系统安全管理等。
四、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主要面向新能源、环保、机械、设备、重工、化工、矿产、地质、汽车等涉及储能材料、器件与储能系统开发、制备和应用的行业从事创新研究、技术开发、生产设计、工业制造、项目管理等工作,也可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主要就业单位包括: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国家能源集团、中国华能集团、中国大唐集团、国家电力投资集团、中国广核集团和三峡集团等能源企业。
核工程与核技术
一、专业概况
核能是21世纪人类先进能源的主要支柱之一。核电是国家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和能源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专业是根据我国核电事业的快速发展和对核电人才的巨大需求而设置的专业,是我校与中国广核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华能核电开发有限公司实施“订单+联合”培养专业。拥有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实验室。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
二、培养目标及专业特色
本专业以国家核电行业发展和人才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我国核能发电水平、实现核电厂安全为目标,重点面向核电领域进行人才培养。重视专业基础,强化工程实践,注重综合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就业适应能力以及科学研究潜力,使学生掌握核能发电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良好的发展潜力的高级核工程与核技术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能胜任核电厂的运行、维护、管理、设计、教育培训以及相关科研工作等。毕业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三、主要课程
在专业能力培养方面,设置有原子核物理、辐射防护、反应堆物理、核反应堆热工分析、核岛系统与设备、常规岛系统与设备、核电站控制原理、核电站安全、核电站调试与运行等。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设置有认识实习、核电厂运行仿真实习等。
四、特色实践
学生可参加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全国高校学生课外“核+X”创意大赛等各类竞赛活动,促进综合能力和素质提升;与中国广核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华能核电开发有限公司签订了“订单+联合”培养计划;开办了科技文化成果展演、社会实践项目交流、职业生涯规划风采展示、社团文化节等精品科技文化活动;多家企业设立了奖助学金,使学生感恩社会、自强自立,助力学生成长。
五、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核电厂的运行、维护、调试、管理、设计、教育培训等工作。主要就业单位有核电厂、核电设计院以及科研院所和设置有相关专业的高等学校等。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一、专业概况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成始建于2010年,专业前身名为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2012年经教育部统一更名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专业是为了满足我国对清洁能源以及清洁发电的要求、满足新能源发电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巨大需求而设立的。拥有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教学示范中心、省级校企联合技术创新实验室。现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
二、培养目标及专业特色
培养适应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求,“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全面发展,爱国进取、人格健全,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一实两创”),能够在新能源发电领域,特别是在风力发电、太阳能应用工程领域从事电场运行维护、工程设计与咨询、技术研发、电场工程施工与运行管理,富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国际视野、创新创业精神、工程实践能力和竞争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结合我校在发电领域自身优势和享有声誉,本专业以能源电力特色为主,面向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等新能源应用领域,以缓解目前我国风光电场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课程设置方面重视专业基础,强化工程实践,注重综合素质培养,深度挖掘学生的科学研究潜力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和就业适应能力。
三、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能够在风力发电机组设计与制造以及风电场的设计、运行、维护和管理等方面工作。
本科生主要就业优势单位有:各级政府部门、各类事业单位以及中国华能集团、中国大唐集团、中国国电集团、中国华电集团、中国电力投资集团以及国投电力、国华电力、华润电力、中广核等电力发电企业以及维斯塔斯、金风科技、明阳集团、GE、三一重工等风机制造厂家。同时就业单位亦有西安特变电工、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以及东北电力大学等科研院所。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一、专业概况
现代建筑发展日新月异,伴随新型建筑体系的出现和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对建筑能源供给方式及健康的人居环境提出更高要求。面临能源革命和“双碳”远景目标的挑战,社会迫切需要能适应现代建筑环境与能源发展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东北电力大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为吉林省“十三五”特色高水平专业、吉林省一流本科专业,2019年通过住建部本科教育评估(认证)。现有国家精品课1门,省精品课4门,省优秀课2门。2005年获批为硕士学位授权点,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
二、培养目标及专业特色
东电建环专业涵盖了供热、空调、制冷、通风、燃气、电力等多领域的内容,主要研究建筑节能技术、高效能源供应系统及设备和人工环境热舒适等方向,利用清洁能源创造舒适、健康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结合我校在电力行业的优势和特色,强化工程实践,注重综合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就业适应能力以及科学研究潜力,主要侧重培养可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及专业技术能力,掌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一定的实践、创新能力和较高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在设计研究、工程建设、设备制造、运营等企事业单位从事供热、空调、制冷、通风、冷热源、燃气等方面的规划设计、研发制造、施工安装、运行管理及系统保障等技术或管理岗位工作的复合型工程技术应用人才。
三、主要课程
在专业能力培养方面,设置有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建筑环境学、流体输配管网、空调工程、供热工程、空气调节用制冷技术、工业通风、自动控制与建筑设备自动化、燃气输配等。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设置有:暖通空调综合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生产实习、热电厂仿真机实习等。
四、特色实践
学生参加中国制冷空调行业大学生科技竞赛、CAR-ASHRAE学生设计竞赛、“人环奖”、美的MDV中央空调设计大赛、“丹佛斯杯”中国制冷学会创新大赛和大学生可再生能源科技竞赛等各类竞赛活动,促进综合能力和素质提升;开办了科技文化成果展演、社会实践项目交流、职业生涯规划风采展示、社团文化节等精品科技文化活动;多家企业设立了奖助学金,使学生感恩社会、自强自立,助力学生成长。
五、就业方向
毕业生主要从事建筑、空调、制冷、热力、燃气、热电等行业的设计、运行、研发、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主要就业单位有建筑设计院、暖通空调设备制造企业、热电厂、热力公司、燃气公司以及科研院所和设置有相关专业的高等学校。
发电运行技术
一、专业概况
我国发电行业目前以火力发电为主,多种发电方式(水电、风电、太阳能、核电)并存。随着各类发电机组单机容量的不断增大、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传统运行方式往往已不能满足大型机组运行中对多目标(安全性、经济性、环保性)综合一体化运行控制的要求。本专业主要面向大型火力发电机组,兼顾其它多种发电方式,培养能适应大型发电机组多目标综合一体化运行控制所需要的高级技术人才。
二、专业特色及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注重学生专业基础、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多年来,本专业紧跟发电行业发展前沿,丰富学科专业方向,强调对学生进行系统、专业的集控运行仿真和实训,旨在培养具备大型发电厂单元机组集控运行所需要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实践技能和职业综合素质,能适应大型发电机组集控运行、调试、技术管理等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主要课程
专业知识能力培养方面,设置有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锅炉原理、汽轮机原理、单元机组集控运行、热力发电厂、燃煤电厂污染物控制等课程。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设置有认识实习、电厂仿真机实习、现场运行实习等实践环节。
四、特色实践
学生可参加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等各类竞赛活动,促进综合能力和素质提升;学校开办有科技文化成果展演、社会实践项目交流、职业生涯规划风采展示、社团文化节等精品科技文化活动;多家企业设立了奖助学金,使学生感恩社会、自强自立,助力学生成长。
五、就业方向
主要从事大型火力发电厂单元机组集控运行、调试、设计和技术管理,亦有从事其它发电方式以及电力建设、集中供热等行业中的运行、调试、安装和技术管理等工作。与此同时,东北电力大学近年来不断扩大“专升本”招生,可有效帮助本专业学生进行学历提升。毕业生整体就业-升学率连年超过90%。
👇立志愿陪伴高考生及家长度过高考👇
【高考升学群】
群内不定期分享高考升学资讯、教育政策
高考系列直播、择校指南、专业推荐介绍
高考各科提分必备技巧、学习资料共享等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添加豆豆老师
回复“省份/学校名称+高考”
即可加入相对应的升学群
★微信搜索小程序:立志愿
🟠【找大学】院校信息,985/211/双一流院校等
🟠【选专业】专业信息,清晰了解专业具体情况
🟠【高考选科】三个维度,帮助考生自主搭配学科
🟠【学业管理】学业剖析,定目标找差距圆梦大学
🟠【一键查询】输入分数,一键查看能上的大学
🟠【智能填报】志愿神器,AI大数据+冲稳保策略
🟠【学业评测】免费测评,五大维度快速认知自我
🟠【直播课堂】填报技巧,支持无限次重复回放
🟠【专业指导】量身定制,不浪费高考每一分
🟠【高考资讯】高招政策,高考实时资讯全掌握
🟠【志愿客服】在线解答,高考咨询一键接招
免责声明:文章部分文字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