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理论创新版刊载我校三篇理论文章
积极探索军民融合创新驱动发展新路径西华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边慧敏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对于统领四川各项工作,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精心组织好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任务,做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这篇大文章,蹚出一条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路子,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的重要嘱托。军民融合发展是四川的一大优势,未来大有可为。把握历史方位,增强使命感。辨方位而正则。四川曾是中国抗战大后方、“三线”建设大后方,如今又承担着国家赋予的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级天府新区“三区”联动发展的历史使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国防建设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对于治蜀兴川、科技兴军、战略产能储备的重大意义,通过构建平时“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以及战时“战略产能大后方”,着力推动四川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抓住机遇,助推形成新的发展格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四川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提高政治站位,构筑新时代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发展新格局。军民融合要抓好军民融合高技术基地建设,发展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带动大量配套民营企业协同发展。要依托成德绵军民融合发展核心试验区、密集区,通过“七大产业、十大基地”的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带动川东北、川南地区各具特色的城市群打造,推动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建设。创新驱动,促进高质量发展。四川作为军工大省,军工科技资源密集,科创资源丰富,高端科技人才荟萃。然而,这个“比较优势”并没有完全转化为“竞争优势”,四川区域创新能力还有待加强。当前四川面临着转型发展的压力,要积极探索军民融合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径,强化科技创新,充分发挥军工企业的技术优势,发展军民结合产业,促进军民融合发展,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发展市场规模大、价值高的军民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四川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要创新探索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加强研究,深入考察,分类推进,瞄准《中国制造2025》,大力推进军民融合产业深度发展;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创新构建以成熟大企业为核心的军民融合产业集群;以政产学研融合重塑新优势、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创新择优打造一批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打造独具四川特色的“军民融合硅谷”;发挥协同创新优势,建立军民融合现代产业体系;力争单点突破,抢抓全国首个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机遇,推动通航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力争实现万亿级规模突破,为其他领域改革和产业集群发展作示范。抓住关键要素,促进融合发展。当前,四川要针对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目标、战略、短板选准课题,推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互结合,围绕主导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重大公共科技创新平台,组建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加快科技成果向现代生产力转化。高校作为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具备人才培养、基础研究、学科交叉的综合优势,要大力实施军民融合人才培养工作,积极协调组织省内高校、科研院所、民口单位和海归学者等开展科技创新,加强军民融合政策研究,推动军民融合创新文化建设。要强化改革统筹协调和系统推进,加快健全军民融合发展组织管理体系、工作运行体系、政策制度体系,着力打造成德绵三地共通、共用、共建、共享的创新平台。要积极推进军工及科研院所混改,将传统的政府依赖型军工企业改造成市场导向型企业,结合民营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优势,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鼓励军工企业通过资本市场,采取兼并、入股等手段,参与国内外具有优质技术资源的企业经营,并通过企业合作迅速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扩展海外市场。加强合作交流,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以全域思维和全局视野,研究谋划新形势下四川全面开发开放的问题,努力走出一条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路子。要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找准全面开发开放的主攻点和突破口,将“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建立跨国军民融合机制,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外向发展,打造外向型军民融合经济。联合相关大型企业构建外向型服务团队,打造外向型经济交流合作平台,为军民融合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提供政策支持。积极完善军工技术出口转让、军工企业融资等相关管理制度,有效引导和监管对省内军工企业投资等行为,保障国际化顺利实施。大力开发高质量、高附加值的军民两用产品,将军民融合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密切关注国际动向,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人才,实现我省军工技术和产业的新突破。加大区域合作交流,积极对接国家战略,推进四川与其他军民融合产业集聚区的合作互动,积极引进其他省区市的优势企业加入四川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共赢发展。
把准乡村振兴脉络 引领城乡融合发展西华大学副教授 徐雷/西华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边慧敏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同时提出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四川工作的重要指示中,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从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到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其政策体系既一脉相承,又体现出中央对“三农”工作的新研判、新思考、新定位。我们不仅要从补短板、调结构与扩内需、稳增长的角度,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现实意义,还要更进一步明晰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其实就是各要素在城乡间优化配置及城乡互动融合发展的过程这一科学内涵。对此,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城乡融合发展的措施办法,稳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在四川落地落实。筑实乡村振兴基底,推进设施建设和服务均等。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构建科学、长效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根本保障。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离不开城市对乡村发展的带动作用。要夯实并筑牢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根基,持续提升人口城镇化水平。加强县城和重点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特色村、特色镇、特色县发展,带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就近城镇化。以筑实乡村振兴基底,推进设施建设和服务均等。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构建科学、长效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根本保障。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离不开城市对乡村发展的带动作用。要夯实并筑牢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根基,持续提升人口城镇化水平。加强县城和重点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特色村、特色镇、特色县发展,带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就近城镇化。以居住证为载体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完善城乡一元化户籍管理制度,推进城乡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全民覆盖的公平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优化城乡教育布局,引导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向乡村流动。加快城乡一体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城乡劳动力就业素质和能力。提升农业发展成色,力求优势突出和产业兴旺。农业支持保护和乡村产业兴旺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要在保护、建设好基本农田,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安全的基础上,大力实施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促进农业提质增效,推动四川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围绕“川字号”特色农产品,扎实抓好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突出特色,激发优势,推进农业发展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围绕产业融合这一重要内容,加快推进城乡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谋求“农业兴百业旺”。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建设对接小农户与现代市场经济的配套支撑体系。开拓新产业新业态,更新区域产业布局,缩小城乡要素与产业融合的地理间隔,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进程。耦合生态社会环境,营造宜居空间和治理格局。乡村振兴以生态宜居为其环境基础,以治理有效为其社会基础,而空间融合既是城乡融合的有形标志,更是城乡融合的地理载体。应基于乡村社会生活—生产—生态系统耦合机制,优化乡村人居环境和生态韧性,构建空间规划的总体框架及建设指引,打造宜居宜业生态乡村,拓宽农村人口转移的承接空间,也为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提供发展空间。促进乡村生态社会环境与治理机制协调一致,强化多主体参与的城乡基层治理机制。深化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加强依法立约、以约治村,提高基层依法行政能力,同时,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在基层的普及应用,推动基层治理向数据驱动的智慧治理转变。深抓要素市场改革,优化要素供给和资源配置。要素市场化和自由流动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城乡融合发展的本质要求,要素融合是城乡融合的核心。要创新人才、土地、资金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发挥市场驱动和政府补位的比较优势,实现城乡要素双向融合互动和资源优化配置。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合理调控户籍人口结构和规模,引导人口合理分布。探索土地征收制度改革,推进土地三权分置,完善经营权使用权流转机制。健全农村产权管理服务体系,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完善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实现村镇农村金融服务中心全覆盖。拓宽扶贫增收路径,确保农民增收和脱贫质量。脱贫攻坚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任务,须以坚决打好打赢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战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达成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奋斗目标。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科学建立农民增收机制,鼓励农民财产性增收,并通过入股、联营、自助开发多种方式发展农产品加工、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等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要用足用好脱贫攻坚政策,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将彝区藏区等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作为重中之重,因地制宜制定更具针对性、指向性的脱贫对策、帮扶政策与乡村振兴路径。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下足“绣花”功夫坚决打赢这场脱贫攻坚硬仗,推动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提高区域整体发展水平。
厚植天府之国本底传承巴蜀文化精神西华大学教授 潘殊闲
四川历史悠久,早在古巴国与古蜀国时期,就创造了灿烂的古巴蜀文明,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一元。认识新时代治蜀兴川的历史方位,必须清醒认识我们从哪里来,我们的优势和基础是什么。不忘过去,方能开启未来。四川自然生态优美,人文底蕴深厚,在历史上被称为“天府之国”。但追溯以成都平原为核心的远古时期,当初绝非宜居宜业、优居优业之地,更遑论“天府之国”。因为成都平原西北方向的岷江上游,其与平原之交的垂直落差有数千米。因此,每到雨季,成都平原就可能变成一片汪洋;而一遇旱情,成都平原又可能变成一片焦土。公元前277年,李冰作为秦国第三任蜀郡守来到四川,开始了他治蜀与兴蜀的历程。最有名的无疑是创建都江堰、疏通成都“二江”等重大水利工程,极大地奠定了成都作为巴蜀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120年之后的西汉景帝时期,文翁担任蜀郡守,不仅进一步治理蜀中水环境,更重要的是兴办郡学,选派优秀学生进京深造,回来之后教授蜀地学子,改善蜀地文化生态,使蜀中“学徒鳞萃,蜀学比于齐鲁”。至此,自然与人文并举的“天府之国”形成。后世治蜀者,无不沿着这些蜀中先贤的足迹,踵事增华。回望历史,生态是“天府之国”最大的本底,人文是“天府之国”最大的亮色。效法自然是蜀人贯彻始终的哲学基础,以人为本是蜀人彰显弘传的人文情怀。因为没有自然生态的优渥,就不可能有发达的农业,进而也就不可能有发达的手工业、发达的城乡经济和发达的城乡教育与文化。事实上,从汉代文翁化蜀之后,蜀中教育异军突起,“学徒鳞萃”,蜀学可以与孔孟之乡的“齐鲁”比肩。毋庸讳言,自汉代以后,蜀中文化大家焕然辈出,群星璀璨,如司马相如、扬雄、李白、苏轼、杨慎、李调元以迄近现代的郭沫若、巴金等。而在这些名人的背后,则是以城市为代表的文化竞争力的卓著。汉、唐、五代、两宋时期的成都及其周边城市,文教隆盛,城乡繁荣,社会稳定,文明大化,相对于中原等地区,战乱较少,所以,民风淳朴,百姓崇尚“耕读传家”,以至地处西南内陆的成都在全国城市竞争格局中遥遥领先,赢得“扬一益二”的美誉。同时,“天府之国”的根本竞争力在于生态本底。没有生态的庇护,成都平原和整个四川就谈不上真正有意义的发展。四川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责任相当重大。因此,保护自然生态,就是保护天府之国的命脉;留住绿水青山,就是守护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建设对四川而言,既是对历史负责,更是对未来负责。四川虽然不靠海也沿边,但历史上的四川,文明教化,声闻天下。人知“蜀道难”,殊不知大山虽有阻隔,但大山也有溪谷;长江虽为天堑,但舟楫可以浮江。更何况巴蜀先民很早就有开凿山道的传说,这可从《蜀王本纪》《华阳国志》等文献所述五丁移山、石牛开道、武都担土、山分五岭等神话传说中得到印证。再者,我们也可从大量的考古文物和历史文献中清楚地看到,历史上的巴蜀与外界有很多通道相连。著名的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出土了大量只能出产于异域国度的齿贝、金杖、象牙、美玉等,这是当时的四川盆地与南亚、东南亚以及中亚、西亚等地物资交流的铁证。与身处盆地的人渴望看到外面的世界相对应的是,盆地以外的人们也渴望了解这片神奇神秘神妙的土地。在历史上,有“自古诗人例到蜀”与“自古文宗出巴蜀”之奇观。这入蜀与出蜀正好构成一种文化的互补。翻检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化史,那些大家、名家因为各种原因,多与巴蜀有这样那样的渊源:他们或入蜀为官,或入蜀游历,或移居蜀地,都对这片土地有深深的眷念和咏赞,这片土地从某种程度上也成就了他们的诗名、文名,如杜甫、岑参、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黄庭坚、陆游等都有这样那样的蜀中佳话。必须看到,四川的辉煌历史不仅只属于古代,在现当代,也有无数可歌可泣的岁月值得传扬。辛亥四川的保路运动自不必说,单说1935年1月至1936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长征先后就在四川转战20多个月。在这里,红军四渡赤水、巧夺金沙江、彝海结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穿雪山、过草地,创造了人类军事史上的奇迹,铸就了红军长征的不朽丰碑,为存续革命火种,赢得革命胜利,奠定了十分艰难而宝贵的基础。抗战全面爆发后,四川又成为抗战的大后方,为挽救中华民族,起到了重要作用。新中国建立后,几百万三线建设大军,又掀开了国家工业发展的新篇章。纵观四川历史可以看到,巴蜀大地有着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与精神血脉。巴蜀地域辽阔,文化丰富多彩,民族和睦相处。在这里,传统与开放、包容与创新、勇敢与礼让、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构成了奇妙的二元组合景观。从惊艳世界的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到灿若星河的巴蜀名人,从永载人类史册的四川红军丰碑,到蜀锦、漆艺、交子以及改革开放之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新中国第一张股票等,莫不看出四川人强大的爆发力、丰富的想象力、持久的创新力和旺盛的生命力。四川地处“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战略节点,又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站在新时代,面对新形势,四川要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以历史为镜,厚植天府之国本底,传承巴蜀文化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理清思路,完善举措,抢抓机遇,重整行装再出发,奋力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加快实现四川历史新跨越。
相关链接如下:【四川日报】:积极探索军民融合创新驱动发展新路径http://epaper.scdaily.cn/shtml/scrb/20180502/190779.shtml【四川日报】:把准乡村振兴脉络 引领城乡融合发展http://epaper.scdaily.cn/shtml/scrb/20180425/190343.shtml【四川日报】:厚植天府之国本底 传承巴蜀文化精神http://epaper.scdaily.cn/shtml/scrb/20180418/189750.shtml
👇立志愿陪伴高考生及家长度过高考👇
【高考升学群】
群内不定期分享高考升学资讯、教育政策
高考系列直播、择校指南、专业推荐介绍
高考各科提分必备技巧、学习资料共享等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添加豆豆老师
回复“省份/学校名称+高考”
即可加入相对应的升学群
★微信搜索小程序:立志愿
🟠【找大学】院校信息,985/211/双一流院校等
🟠【选专业】专业信息,清晰了解专业具体情况
🟠【高考选科】三个维度,帮助考生自主搭配学科
🟠【学业管理】学业剖析,定目标找差距圆梦大学
🟠【一键查询】输入分数,一键查看能上的大学
🟠【智能填报】志愿神器,AI大数据+冲稳保策略
🟠【学业评测】免费测评,五大维度快速认知自我
🟠【直播课堂】填报技巧,支持无限次重复回放
🟠【专业指导】量身定制,不浪费高考每一分
🟠【高考资讯】高招政策,高考实时资讯全掌握
🟠【志愿客服】在线解答,高考咨询一键接招
免责声明:文章部分文字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版权归原作者所有。